百萬億元裏的科技“親密度”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1-01-28 10:08:33 | 來源: 經濟日報 |
202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超百萬億元,在實現這個來之不易的“百萬億元”的過程中,科技創新持續加強,科技進步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科技“含金量”更加凸顯。然而,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和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龐大需求,中國整體創新能力的供給還存在差距。未來,要繼續深挖科技創新潛能,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新活力。
國家統計局近日公佈的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國內生産總值為101.6萬億元,中國GDP的史上首個“百萬億元”如期而至。
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作為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中國的百萬億元GDP裏,經濟與科技的“親密度”有多高?
科技進步已成經濟增長“主動力”
在中國經濟轉向高品質發展的今天,科技進步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動力”。
2016年發佈的《“十三五”國家科技創新規劃》曾提出過這樣一個目標:到2020年,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
這個目標實現了嗎?現在,該項統計數據還未發佈。但2019年中國的科技進步貢獻率就已從2012年的不足53%上升至59.5%,從已披露的2020年各項經濟數據來看,超額完成60%的目標應無懸念。
2020年,規模以上工業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7.1%,高於全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4.3個百分點。以新技術為引領的相關服務業營業收入保持增長,2020年1月份至11月份,規模以上高技術服務業、科技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服務業營業收入增速分別為12.0%、11.0%和8.6%。
“新興産業發展勢頭良好,無論是前幾年經濟下行壓力,還是去年新冠肺炎疫情衝擊,這點都沒有改變。産業的數字化、數字的産業化趨勢明顯,反過來也促進更多線上消費的實現。這是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創新驅動力。”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表示,科技創新持續加強,為經濟高品質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科技事業本身也與我國經濟同步發展。中國研發投入總量已高居世界第二;世界知識産權組織去年公佈的數據中,2019年度中國的國際專利申請量已躍居世界第一;中國的高品質國際論文、高被引論文、熱點論文的數量均已排名世界第2位。
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研究員趙剛認為,中國科技事業這些年取得了飛速進步,反映出3個特點:一是中國政府高度重視科技創新。把科技創新放在國家現代化發展全局的核心地位,確立了科技創新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作用,從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二是創新環境營造有了很大提升。通過出臺一系列政策法規,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勵各類創新機構和科研人員,大大提升了創新效率。三是作為最重要的創新主體,企業的創新能力有了大幅度提升。以華為等公司為代表,一大批有創新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企業崛起,讓中國的高科技企業在世界上也有了較大的影響力和較高的市場佔有率。
提升科技成果轉化“含金量”
在剛剛過去的2020年,中國在疫情防控中取得的顯著成效,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重大成果,都離不開科技支撐。
2020年1月,中國科學院緊急啟動“新型冠狀病毒應急防控”專項,成立了中科院臨床研究醫院應對疫情科技攻關聯合指揮部。科大訊飛公司憑藉此前深厚的人工智能領域的技術積累,參與了此次科技攻關,負責完成“新冠肺炎影像輔助診斷平臺”建設,要實現“AI讀片”。
“我們的攻關團隊在3天內就實現了新冠肺炎影像輔助診斷系統現場部署落地應用,並通過數據迭代與演算法優化保證系統每日升級。”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張友國説。
這是一個科技成果轉化的經典案例。科技成果轉化是科技與經濟融合的重要途徑,也是展現科技與經濟“親密度”的重要指標。
“自全國人大修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以來,全國科技成果轉化工作取得了十分顯著的成效。據初步數據分析,2019年,我國3000多家公立高校院所簽訂科技成果轉化合同1.5萬多項,合同金額超過150億元。”科技部國家科技評估中心副總評估師、中國科技評估與成果管理研究會秘書長韓軍説。
韓軍表示,經濟發達的地方,科技成果轉化的“含金量”更高。“全國公立高校院所轉讓科技成果的單個合同平均金額約為100萬元,其中粵港澳大灣區廣東省轄區內的244所高校院所,其平均轉讓合同金額達183萬元。”
他認為,當前中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中最主要的問題是缺少專業化、社會化的技術轉移機構和技術經理人團隊。“中國高校和科研院所大都沒有成立專業化、社會化、獨立運營的技術轉移機構,這是與發達國家的最大區別,希望在‘十四五’期間得到改進。”韓軍説。
科技與經濟的融合發展,需要複雜的科技成果轉化過程:從高校院所的實驗室成果轉化為應用成果,需要進行二次應用開發,需要尋求風險投資,需要制定市場發展方案,將成果變成産品,最後實現産業化。
“大家美好的夢想是科技成果轉化只要打通‘最後一公里’,就可以實現科技與經濟的結合,但現實並不是這樣。科技成果轉化,長路漫漫,如同攀登珠穆朗瑪峰最後一公里一樣艱辛。”韓軍説。
從四個維度深挖科技創新潛能
在世界知識産權組織發佈的《2020年全球創新指數報告》中,中國在全球創新指數榜單中排在131個經濟體中的第14位,比2015年上升15位。而從科技集群來看,中國有17個科技集群進入全球科技集群百強,數量僅次於美國,排在世界第2位。其中深圳—香港—廣州和北京分別位居科技集群百強榜的第2位和第4位。
這樣的成績令人振奮。然而,面對複雜嚴峻的國際形勢,面對中國經濟社會高品質發展的龐大需求,目前我們整體創新能力的供給還存在差距。
趙剛認為,面對當前的經濟形勢,科技創新供給不足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我國科技原創能力不足,與發達國家相比差距較大。目前,中國基礎研究經費僅佔研發總經費的6%,發達國家一般為15%至25%。二是中國科技成果轉化率不高,雖然專利申請多、批准多,但大量專利並沒有真正轉化成為有競爭力的産品。”
補足短板,需要深挖潛能。趙剛表示,中國科技創新潛能巨大,可從四個維度深入挖掘。
一是用好世界最多的研發人員。2019年中國研發人員全時當量已達480萬人年,已連續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龐大的科研人員基數,是産生傑出科學家和優秀創新成果的基礎。
二是用好最大規模的消費市場。2019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41.2萬億元,已成為世界第一大實物消費市場。市場優勢對創新來講非常重要,因為創新産品在巨大規模的市場中有更多驗證和試錯的機會,可以迅速回收成本、取得利潤,然後再投入研發,不斷改進、不斷突破。
三是用好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從此次應對新冠肺炎疫情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獨一無二,能集中力量辦大事。中國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科技戰中表現出色,體現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
四是用好消費動力強勁的優勢。中國新一代年輕消費群體正在崛起,他們有多樣化的消費需求和強勁的消費動力,樂於接受各種創新産品和服務,企業應研發新的産品和服務來滿足新需求、應對新挑戰。
“從這四個維度深挖中國科技創新的潛能,未來,我們就將成為世界上最具創新活力的國家。”趙剛説。
相關新聞
- 2021-01-21兩院院士評出2020年十大科技進展新聞
- 2021-01-20中國成功發射天通一號03星 中國航天發射迎來2021年開門紅
- 2021-01-19中國首輛火星車全球徵名完成初次評審 “弘毅”“麒麟”……你pick哪個?
- 2021-01-15讓大數據真正發揮“大價值”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