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寄胸懷——淺談何香凝及其藝術創作
編輯: 張旭 | 時間: 2021-02-07 15:19:52 | 來源: 光明網 |
作者:陳姍(何香凝美術館典藏研究部研究員)
何香凝是中國近現代集社會活動家和藝術家于一身的傑出女性。她畢其一生,為新中國的建立和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為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事業作出了重大貢獻。而作為第二任中國美術家協會主席,何香凝的畫作氣度恢宏、立意深邃,是她革命生涯和高尚人格的生動寫照。如果將何香凝放置於近代美術史的上下文之中,其藝術創作可視為近現代中國美術發展的一個特別案例。
獅(中國畫) 何香凝
近日在北京畫院美術館舉辦的展覽,展出了何香凝各個時期的美術精品、何香凝與北京畫壇藝術家合作作品以及北京畫壇藝術家作品共60余件。大量珍貴的歷史文獻資料與美術佳作並置展出,讓觀眾在藝術欣賞中感受歷史的真切與厚重。
何香凝早期在日本學習繪畫時便對獅虎題材的動物畫産生了極大興趣,這影響著她此後的繪畫生涯,貫穿其整個藝術生命。創作于1914年的作品《獅》中,雄獅側臥、頭部昂起,氣勢雄渾。畫家在創作時,將雄獅毛髮歸攏為幾縷,以墨色濃淡梳理出厚薄,以柔韌的線條勾勒重要部分,其餘塊面作“撕毛”處理,雄獅的面部著重刻畫,以沿著骨骼結構的筆觸來表現面部的立體感,獅身和獅腿的處理則以渲染填墨為主。遠觀整幅作品,雄獅佔據畫面右下方,其餘部分皆不著筆墨,給人以開闊的境界,實為一幅不可多得的佳作。
在花卉題材創作中,何香凝偏愛梅花。作品畫風工整細緻,俊秀婀娜。從1929年創作的《一枝梅訊隴頭春》到1958年創作的《花寒不落墨常新》,可以看出畫家從早期重寫形到後期重寫意的轉變。其梅作中,梅花枝幹多以枯筆焦墨一氣呵成,多分杈而少轉折,疤節以濃墨寫出,求老求蒼,追求水墨淋漓、墨色相參的效果。此外,何香凝還創作了大量以菊花為題材的作品,意境優美,富有中國傳統工筆畫和日本畫結合的意味,如1913年創作的《菊》。
一枝梅訊隴頭春(中國畫) 何香凝
瀑布同樣是何香凝創作中的常見題材,多以“兩山夾一水”的程式呈現。熱衷於“繪水”的情愫伴隨何香凝的一生,她與書畫家王一亭于1934年合作的《青山瀑布》就是典型。此作不僅受到日本畫風格的影響,還借鑒了西方繪畫技法,如山石的塑造、水的刻畫,都融入了油畫的創作技法,讓人耳目一新。
臨摹前人繪畫、學習同時代畫家藝術精髓是傑出畫家的必經之路。何香凝臨摹古畫不拘于一家,擅長從不同時代、不同風格的繪畫作品中汲取營養。如《祖國山河》借鑒了米氏雲山的“米點皴”技法,是何香凝在水墨技法實驗中的探索之一。合作繪畫在何香凝的作品中佔有較大比重,也是研究何香凝繪畫以及人際交往的重要資料。其中極有代表性的是分別創作于1928年和1936年的兩幅《松竹梅》,合作者皆是經亨頤、陳樹人和于右任。兩幅作品在構圖上雖有相似之處,但筆墨細節卻反映出畫家日益完善的創作思維。何香凝于1951年與廖承志、徐悲鴻合作的《倚松讀書圖》同樣是其眾多合作作品中的精品,此作筆墨精良,風格雋永,輕描與重色相互映襯,構圖簡潔,余韻悠長。
何香凝的繪畫有兩大源頭,一是中國畫,一是日本畫。從支脈來看,何香凝的創作風格融合了中國傳統水墨畫、工筆繪畫,日本畫以及西方寫實繪畫的技法特色。回顧何香凝的一生,其藝術生命之長,成就之豐富,令人尊敬,其繪畫中的獅虎精神、寒梅品格、山水胸懷,更值得後人景仰。
《光明日報》( 2021年02月07日 09版)
新聞推薦
- 中國-中亞外長第五次會晤在成都舉行2024-12-02
- 外交部:中方對美方安排賴清德“過境”予以嚴厲譴責2024-12-02
- 國臺辦:堅決反對台灣地區領導人以任何名義和理由“過境”美國2024-12-02
- 澳門特區第六屆政府候任主要官員和檢察長首次集體亮相2024-12-02
- “巳升升”送如意!總臺蛇年春晚吉祥物亮相2024-12-02
- 300封兩岸情書,累計200萬字!入藏人大家書博物館2024-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