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時評:年俗流變,讓春節歷久彌新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1-02-20 10:24:18 | 來源: 光明網 |
牛年新春正式開工。與往年相比,剛剛結束的這個春節假期,多了些特殊意味。最突出的一點是,很多人以“就地過年”代替了跨越千山萬水的回家團圓。據統計,全國共有1億多人響應號召就地過年。
不過,“此心安處是吾鄉”,春節期間,“原年人”花式過年,也過出了“新年俗”“新年味兒”。如以往走家串戶的線下拜年被網絡“雲拜年”等方式取代。可以説,特殊的2021年新春,我們共同見證了一場年俗的大變遷。
其實,年俗一直就是流變不居的。從農耕時代到工業社會,再到如今的網絡時代,年俗的變遷一直在進行,並且隨著社會變化的加快而加速演變。曾幾何時,網購年貨、線上搶紅包等還被稱為“新年俗”,但如今這些早已經成為常態。而今年春節期間,雲團聚、短視頻拜年又成為新年俗。如某短視頻平臺數據顯示,小年到初四,平臺拜年視頻為1.3億個,同比增長11倍;此外,媒體報道稱,由於就地過年的流行,不少年貨快遞從“老家”反向流向城市。
春節,在中國人心中有著特別的分量,它的一個最重要的內涵就是團圓、團聚。但是,團圓的方式本身也在發生變化。比如,曾經它意味著年輕人從工作地回到老家與父母團圓,後來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越來越多的父母“進城”和子女團圓。而在就地過年的倡議下,今年春節期間,不少人是在“雲端”和家人團聚。搶紅包、在線喝團圓酒、短視頻隔空拜年等等都讓團聚有了新的表現形式。
今年春節1億人原地過年成“原年人”,這首先當然是因為疫情防控的需要,但其也未嘗不是深嵌于社會進步的必然趨勢之中。如有統計數據顯示,我國流動人口總數量自2014年達到峰值2.53億人後,已經連續5年呈下降趨勢。也就是説,越來越多的人本來就因為城鎮化、産業結構的升級等原因告別了“家”與工作地分離的狀況而選擇“就地過年”;此外,交通基礎設施的完善、互聯網服務的升級,也讓團聚可以更方便地進行,未必每個人都需要在春節這樣一個時刻“回家”,或者説依賴於線下的團聚。
事實上,年俗本身就是應時而變的産物,也是社會生活方式變遷的一個縮影。比如,今年春節的相關祝福視頻中,排第一位的主題就是健康,而不少地方也提倡團圓飯用公筷,這與我們正在經歷的疫情無疑有直接關係。而直播年夜飯、短視頻拜年等成為一項新年俗,也與我們業已習慣的互聯網生活,形成了一種呼應。在很大程度上來説,無論是短視頻拜年,還是搶紅包,都是我們的生活方式在春節期間的一種特別呈現,是一種水到渠成的結果。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方式的變化,“過年”“年味”“團聚”等的表現形式和內涵都在被重新定義。從通宵達旦地排隊購買春運火車票到高鐵、自駕的流行,從打電話到直接語音,從發短信到錄製短視頻,從網購年貨到家鄉郵寄“年貨”,我們都在不斷創造新年俗,也在適應新的年味。正是在這種傳承與創新不斷融合的過程中,春節歷久彌新,一代代人也以此積蓄前行的力量,來應對不斷變化的時代。(作者:朱昌俊)
相關新聞
- 2021-02-19品文化大餐 享多彩生活
- 2021-02-19正月初五迎財神,這些年俗你知道嗎?
- 2021-02-19就地過年帶來“新民俗” 未來的年還可以怎麼過
- 2021-02-19年味需要青春賦能 文化需要青春表達
新聞推薦
- 習近平春節前夕赴遼寧看望慰問基層幹部群眾2025-01-26
- 讀懂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底氣2025-01-26
- 澳門:金蛇賀歲喜迎春 節慶燈飾點亮街巷2025-01-26
- 兩岸同胞共迎新春系列活動在粵閩舉行2025-01-26
- 冰雪元素拉滿 第九屆亞冬會開幕式進行首次全要素綵排2025-01-26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赴廣東、福建看望慰問臺商臺胞2025-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