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九二共識”推進兩岸合作方是台灣發展正道

作者 文清 特約評論員

 

4月20日,臺當局經濟事務主管部門發佈統計數據顯示,今年3月台灣企業銷往大陸(含香港)的訂單達142.8億美元,同比增長34.1%。累計第一季度銷往大陸(含香港)392.8億美元,同比增長47.1%。台灣地區今年第一季度五大市場出口規模,其中大陸(含香港)增加最強勁,較去年同期增加24.6%,創歷史單季新高。這些數據均顯示出,兩岸貿易依然保持了強勁發展動力和良好發展勢頭,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存度始終維持在較高水準,台灣對大陸的出口依賴持續提高,兩岸經濟交流程度非但沒有下降,反而不斷提升。

 

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不斷緊密,對於廣大臺商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遇。而臺當局拒不認同“九二共識”,大搞“台獨”,推動“去中國化”,阻撓兩岸交流合作,這對於廣大臺商乃至於整個台灣經濟發展都是巨大的政治阻力。

 

台灣是典型的淺碟型經濟體,對外貿出口的依賴性非常大。而大陸是距離台灣最近、市場最為廣闊、産業部門最為齊備、經濟互補優勢最為明顯的經濟體。多年來,兩岸經濟合作不斷緊密,交流合作程度不斷提高,台灣從兩岸經濟合作發展中獲得實實在在的利益。可以説,兩岸經濟合作基礎深厚、合作前景廣闊,未來合作發展的空間和機遇更加巨大,台灣沒有理由拒絕兩岸經濟合作發展的美好前景。

 

從台灣內部來看,臺當局多年來推動的所謂“新南向政策”已經宣告“破産”。廣大臺商更加青睞大陸市場,島內眾多有識之士呼籲臺當局應當儘快回到承認“九二共識”的正軌中來,恢復兩岸正常溝通管道,維持兩岸關係穩定,推動兩岸交流。同時也呼籲臺當局必須正視兩岸經貿的高度依存關係,不要扯後腿、單方面鼓吹臺商離開大陸,推動兩岸所謂“經濟脫鉤”。島內這些民意,都是符合兩岸經濟發展客觀規律、順應台灣民眾求和平、求穩定、求發展的訴求,台灣當局應當做出正面回應,做出有利於兩岸關係穩定、有利於台灣長遠發展的正確選擇。

 

相對於台灣經濟環境的“五缺”硬傷,即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五大問題,大陸經濟環境無疑具有巨大優勢。大陸制度優勢顯著,治理效能優越,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沛,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社會大局穩定,經濟長期向好。2020年大陸國內生産總值首次超過100萬億人民幣,逆勢增長2.3%,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大陸有近14億人口、4億多中等收入群體,有1億多市場主體和全球最完備、規模最大的工業體系,內需潛力不斷釋放,大循環活力日益強勁。大陸正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為臺商臺企在大陸發展提供了非常廣闊的空間和難得的發展機遇。台灣如果能夠抓住機遇,積極參與到大陸經濟雙循環格局中來,必將在大陸龐大的內需市場中分享到更多紅利。同時,台灣經濟通過參與更廣、更深的兩岸經濟合作,經濟體質也將會不斷增強,有利於未來長遠發展。

 

以大陸的角度來看,大陸始終視台灣同胞為手足,血濃于水,始終高度重視台灣同胞的利益福祉。多年來,大陸推動兩岸和平發展堅定不移,從11年前兩岸簽署ECFA,到近年相繼出臺的“31條”“26條”“11條”,再到今年出臺的“農林22條”,無不體現出大陸對於推動兩岸合作、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誠意與善意。前不久,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福建考察時提出“要突出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勇於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為新時期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指明瞭新的方向,對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符合兩岸同胞的根本利益與中華民族的長遠發展。對於台灣而言,兩岸只有維持穩定交流與發展,在“九二共識”下推動兩岸經貿與文化往來,才能避免台灣被邊緣化,這已經成為廣大臺商普遍認同的事實。臺當局應當正視兩岸發展的歷史潮流,正視廣大台灣同胞求和平、求發展的主流民意,及早摒棄“台獨”路線,拋棄“反中抗中”“兩岸脫鉤”的政治思維,重回“九二共識”的正軌,兩岸實現更加緊密的交流合作,這才是台灣長久穩定發展的正道。華夏經緯網專稿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