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

營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

 

2020海峽兩岸(昆山)馬拉松比賽。資料圖片

 

營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

 

2020年在昆山舉辦的兩岸少兒繪畫比賽。資料圖片

 

營造宜居宜業的發展環境

 

2020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資料圖片

 

1990年,江蘇省昆山市引進第一家台資企業。30多年來,昆山累計批准台資項目超過5400家,許多臺胞臺屬在這裡工作生活。

 

近年來,昆山從産業相融到心靈契合,打造讓廣大臺商“宜居、宜業、包容、認同”的良好環境。

 

(一)

 

3月5日清晨6點,氣溫還很低。“70後”臺胞張文山就出現在了周市鎮華城美地小學的綠茵場上,他穿著藍色棒壘球服,時而抬手示範,時而拍手叫好。8年來,張文山和妻子一直義務擔任周市鎮華城美地小學的棒壘球教練。

 

“做棒壘球教練是我的夢想,看著孩子們的進步和昆山對這項運動的支持,我感到非常開心。”張文山説,在昆山,他找到了實現夢想的平臺。

 

棒壘球運動在台灣非常盛行,如今,在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下,這項運動在昆山也流行起來。

 

昆山市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榮譽會長孫德聰告訴記者,為了給在昆臺胞搭建更大的壘球運動平臺,早在2011年,昆山就舉辦了首屆慢速壘球賽。如今,這項賽事已成為大陸最具影響力的兩岸慢壘賽事之一。

 

成立於2007年的周市兩岸兄弟紅翼隊已參加了多次慢速壘球賽,球隊的臺商隊員胡正順告訴記者,建隊之初,隊員全是臺胞。如今,隊伍有一半是大陸隊員。

 

“這些年,慢速壘球成了兩岸同胞相互了解、互動的良好渠道,不僅推動了昆山壘球運動發展,形成‘兩岸一家親’的合力,也讓我們臺胞在一顆小小的壘球上,找到了‘精神家園’。”胡正順説。

 

多年來,昆山搭建了一系列兩岸交流平臺:舉辦海峽兩岸(昆山)中秋燈會,與台灣的“元宵燈會”遙相呼應;成立昆山當代昆劇院,組織兩岸藝術家互訪交流和演出;舉辦了海峽兩岸馬拉松賽……一場場精彩的活動,一個個兩岸交流的平臺,不僅給台灣同胞構建了精神家園,也讓兩岸人民的心越走越近。

 

(二)

 

今年57歲的詹益朝來昆山已有19年,穿著筆挺的西裝,他是昆山一家橡塑材料公司的老總;換上牛仔褲,他又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美食家,蛤仔煎、深坑豆腐、甕仔雞……在昆山隨處可見的各種台灣美食,詹益朝都如數家珍。

 

“從各色台灣小吃到台灣精緻料理,在昆山都能找到各種價位、口味、層次的台灣味。”詹益朝説,“只要想吃台灣味,昆山全都有。”不僅品類豐富,而且口味純正。

 

受疫情影響,今年春節,詹益朝沒有回台灣和妻兒團聚,但他並不覺得孤單。“在昆山工作生活了這麼久,我早就把這裡看作是第二故鄉了。”詹益朝説,他住的小區附近有幾家超市賣台灣特産,採辦年貨特別方便,濃濃的家鄉味極大緩解了詹益朝的思鄉之情。

 

不僅僅是美食,在昆山,更讓臺胞們舒心的是這裡的生活氛圍。走進位於水鄉古鎮周莊的畫家村,一座粉墻黛瓦、清新質樸的獨棟兩層復古臨水建築映入眼簾,2013年開館的昆臺聯合畫院便坐落於此,這裡匯聚了兩岸的名家畫作,有靈秀生動的江南水鄉,有枝繁葉茂的台灣森林,有壯麗恢弘的峽谷飛瀑……

 

來自台南的臺胞張翠蘭一有時間,就會來這裡坐坐。除了看畫作展出,還常常參加這裡舉辦的書畫攝影藝術交流活動。張翠蘭是2002年跟著丈夫一起來昆山的,她酷愛國畫,到了昆山後,她真正圓了自己的“國畫夢”。十幾年來,她一直在學國畫,近幾年,她又在昆山市臺協會的協調下,進入了昆山書畫院學習,師從昆山的書畫名家。“昆山給我們臺胞構築了溫馨生活氛圍,讓我們隨處都能感受到家的溫暖。”張翠蘭説。

 

如今的昆山,不僅是臺胞成就事業的沃土,也是享受愉悅生活的樂園、心靈歸宿棲息的港灣。

 

四季常青的綠植、錯落有致的噴泉、幽靜彎曲的小道……走進昆山周市鎮花都社區,猶如置身於一座美麗的花園。這個社區臺胞臺屬入住比例超過30%。為了給他們創造舒適溫馨的生活氛圍,花都社區每年都舉辦花卉節、美食節、運動節、藝術節和兩岸同宗同源的各種節慶活動,在社區營造“中華大家庭、相聚一家親”的濃厚氛圍。

 

“當初選擇在昆山定居,就是看上了昆山舒適的居住環境和愜意的生活氛圍,現在兩個女兒都在昆山讀書,一家人生活在這裡非常美滿。”家住花都社區的臺胞邱志明説。

 

(三)

 

4月18日下午4點,昆山市文化館的排練室傳來了陣陣動人的歌聲。推門而入,30多名來自昆山兩岸合唱團的歌唱者正在演唱《昆山是我家》。

 

“《昆山是我家》是我們合唱團唱得最多的曲目之一,這首歌唱出了眾多臺商安家昆山的心聲。”昆山兩岸合唱團團長兼指揮林大毅説。2011年,林大毅來到昆山,如今,他不僅事業節節攀升,生活圈、朋友圈也與昆山融為了一體。

 

作為一名“新昆山人”,林大毅將子女也帶到了昆山。2018年,林大毅的兒子結婚,按當時規定,非蘇州戶籍在昆需要工作滿一年才能購房。這時,昆山圍繞投資經貿合作、金融改革創新、社會文化交流、臺胞就業創業、在昆居住生活等5方面出臺“68條措施”,臺胞只要在昆辦理就業證就可在昆買房。

 

“‘68條措施’的出臺解決了我的燃眉之急,讓我順利在昆山安了家。”林大毅的兒子説,兩年前,他的女兒出生,如今,林家三代人都在昆山生活。

 

“現在,越來越多的臺胞在昆山紮下了根。”臺商寶裕房産總經理沈耀宏説,他在昆山開發了樓盤,臺胞住戶佔了六七成。沈耀宏發現,越來越多的臺商在這裡有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是第四代。

 

來自台灣桃園的蕭世傑在昆山工作生活已有15年時間,2015年他的父親在退休後回了台灣,他決定留在昆山繼續創業。在昆山,他不僅收穫了事業,也收穫了幸福的愛情。他的妻子來自河南洛陽,如今,他們的兩個孩子已經上學了。

 

孩子的出生讓蕭世傑更堅定了在昆山長期紮根奮鬥的決心。“有小孩之後,我對昆山這座城市的歸屬感更強了。”蕭世傑説。不僅僅是他自己,蕭世傑發現身邊有很多臺商子弟在昆山本地學校就讀,“這意味著有眾多臺商家庭真正在這裡扎了根。”

 

童子騎著黑水牛,農夫扛著曲轅犁,孝子背著老母親……在位於昆山慧聚廣場的兩岸文化交流中心大廳裏,展示著一張栩栩如生的國畫《唐山過台灣》。每有客人造訪,孫德聰都會領著他們來看一看。“幾百年前,先輩們移民到台灣。現在,我們這些後代回到了大陸,在昆山扎了根,‘兩岸一家親’的情誼,是怎麼也斬不斷的。”孫德聰説。

標簽:臺商臺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