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當局的“官場現行記”

4月2日,台灣鐵路太魯閣號火車發生特大交通事故,造成49人遇難,逾200人受傷。為此,臺當局交通部門負責人林佳龍下臺,以示“負責”。

 

因民進黨當局玩忽職守,造成如此特大交通事故,導致49條鮮活生命的逝去,林佳龍怎能是一紙辭書所逃避了的責任?然而,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在林佳龍下臺之際,臺交通部門還特地為他舉辦了一場別開生面的“惜別會”,會上,林佳龍笑盈盈地向與會者表示致意,而接任交通部門主管的王國材在會上寡不知恥地對林佳龍大加讚賞。

 

49人屍骨未寒,臺交通部門卻歡聲笑語為林佳龍開“歡送會”,民進黨當局這幫人倒真不在乎49個亡靈,倒是真能笑得出來!這種人性冷漠和對道德良知底線的粗暴踐踏,也只有民進黨當局一幹貪官污吏能幹得出來,這大概就是民進黨當局不顧百姓死活、唯利是圖的官場文化吧!有台灣網民諷刺道,“民進黨今天公祭,明天忘記”!

 

林佳龍興高采烈地下臺,其所謂對太魯閣號特大交通事故負責,則活靈活現地刻畫出民進黨當局官場現形醜惡的嘴臉,折射出民進黨當局漠視百姓、只為一黨一己私利貪腐的醜態。

 

今天林佳龍“光榮”下臺,為的是明日林佳龍華麗轉身往更高官位粉墨登場做準備。去年底,臺行政機構發言人丁怡銘因用“萊牛”抹黑台灣民間餐飲業者,引爆輿論風波後,不得不引咎請辭,如今高調“復出”,便很能説明此問題。

 

林佳龍的“自信”來自於民進黨當局腐朽的酬庸政治和官場文化。我們稍作回顧,便可以清楚民進黨當局的官場文化,也就不難理解有更多的“林佳龍們”之所以自信滿滿的原因了。

 

民進黨當局向來就有“辭職陞官”“敗將重用”的傳統,林佳龍之所以笑得合不攏嘴“光榮”辭職下臺,自能領會民進黨官場之道道。這就是林佳龍為何要説“生命是一段旅程,所有路都不會白走”其中的意涵。換言之,今天林佳龍不會白辭職下臺的,這只是一個過程而已!這也就看得出民進黨當局對自身失職失責造成特大事故,毫無半點愧疚之意。他們看重的是如何上臺分得“肥缺”和撈取更大的利益。

 

2018年台灣“九合一”選舉,民進黨的蘇貞昌大敗于侯友誼,林佳龍大敗于盧秀燕,陳其邁大敗于韓國瑜,民進黨這些敗軍之將,結果呢?敗而反得以高升。蘇貞昌升任為台灣地區行政部門負責人,陳其邁升任為蘇貞昌的副手,林佳龍升任為交通部門負責人。這就是民進黨的官場文化。選舉失敗者既無需承擔敗選責任,反而還可以高升,繼續吃香喝辣,打壓獲勝者。如此,民進黨當局任用的這些官員誰還會盡職盡責?還有必要盡職盡責?

 

2018年臺鐵普悠瑪特大交通事故後,交通部門擬出呈報了一份“臺鐵總體檢改革報告”,到現在還躺在台灣行政部門睡大覺,這也反映出民進黨派系爭鬥尖銳性複雜性。所以説,這次臺鐵再次出事是必然的,不出事卻是偶然的。難道只是鐵路領域出事?其他領域也是事出不斷,比如,蔡英文警衛人員走私香煙案,臺軍訓練事故頻出,丁允恭、丁怡銘、顏若芳民進黨3大發言人接連出包,“駐日代表”謝長廷不是反對日本核廢水排海,而是反攻台灣核電廠正常排放水含有氚,等等。有這樣的民進黨當局執政台灣,台灣怎能會好?台灣老百姓怎能放心?

 

民進黨當局失責失職對社會的危害還不是最大的,更大的危害是,不是靠專業專才治理台灣,而是靠意識形態來治理台灣。面對開放美國“萊豬”、疫苗採購、缺水乾旱、藻礁保護、臺鐵事故等諸多焦點問題,而有些焦點問題是民進黨當局一手製造的,卻又無能力解決,為了轉移這些焦點,民進黨當局最拿手的本領是靠網絡治理台灣,把其執政能力弱和執政成績不彰的負面影響,統統“甩鍋”給“在野黨”和大陸,通過其所豢養網軍帶風向轉移焦點、攻擊“在野黨”、攻擊大陸、編造虛假信息為民進黨當局進行粉飾,甚至編列大量的宣傳預算,直接投放給特定綠色媒體,使綠媒成為其宣傳“打手”。

 

民進黨當局沒有把心思用到執政為民上,用於改善民生上,而是意識形態挂帥,把心思用到“倚美抗中”,大肆向美國軍購,大搞“台獨”上,製造兩岸事端,升高臺海對峙僵局,使臺海處在兵兇戰危的高危境地。蔡英文把對抗大陸作為其政治資本,轉移執政不力的焦點,通過網軍來塑造其“辣臺妹”的形象,在網上衝衝衝,以拉高其網絡聲量。

 

民進黨當局用人除了政治酬庸特點外,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把“台獨”意識強的人充斥到各個重要部門和崗位,以推動其“台獨”路線。無論是台灣地區副領導人賴清德這樣的“務實‘台獨’工作者”,還是台灣行政部門負責人蘇貞昌“拿著掃帚都要拼到底”,等等,都有著頑固的“台獨”思想。如此,又怎能搞好兩岸關係,又怎能使臺海和平?

 

民進黨當局演繹現代版的官場現行記,暴露出民進黨執政下台灣官場的政治醜態,它毒害著台灣經濟社會發展,蠶蝕著台灣民主。在民進黨執政下,類似的臺鐵事故不會是最後一次。

 

台灣民眾選擇了民進黨,並不是讓民進黨來禍害台灣社會的。隨著下一輪選舉的到來,台灣民眾會用手中的選票來教訓這個飛揚跋扈、獨斷專行的腐敗政黨。(評論員 言未央)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