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編者按:胸懷韆鞦偉業,恰是百年風華。一百年來,中國共産黨始終牢記初心和使命,帶領中國人民歷經艱難險阻,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深刻改變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發展的方向和進程,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深刻改變了世界發展的趨勢和格局,為中華民族和人類社會發展作出了偉大歷史性貢獻。

 

回望中國共産黨波瀾壯闊的百年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經據典、援古證今,賦予典故鮮活的時代價值,深刻闡釋百年大黨初心如磐、歷久彌堅的精神密碼。央視網《天天學習》特別策劃“典”亮百年系列,與您一起深刻領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政之所興在順民心,政之所廢在逆民心

 

【釋義】

 

《管子》是戰國時齊稷下學者託名管仲所作,其中《牧民》《形勢》《權修》《乘馬》等篇存有管仲遺説。《牧民》篇講的是對人的管理,其中《四順》是從人心向背來論述治理之道的。

 

管子指出,政權的成敗在於人心的順逆,政令能夠推行,在於順應民心;政令所以廢弛,在於違逆民心。接著列舉了民之“四惡”與“四欲”,提出從其“四欲”則親,行其“四惡”則叛的論斷,主張要“四順”。

 

所謂“四惡”,即“惡憂勞”“惡貧賤”“惡危墜”“惡滅絕”。管子對人性分析得十分透徹,他看到了百姓厭惡憂患勞苦、貧困低賤、危險災禍、家族滅絕,而渴望“四欲”——“佚樂”“富貴”“存安”“生育”。管子認為,“牧民”之道在於“四順”,即順應百姓的這四種願望,使其安逸快樂、富足顯貴、生存安定、生育繁息。能滿足百姓的“四欲”,遠方的人就會自動親近歸附;若使百姓陷入“四惡”的境地,親近的人也會背叛逃離。

 

【解讀】

 

“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群眾路線是我們黨的生命線和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鬥力的重要傳家寶。100年來,我們黨之所以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發展壯大並永葆生機活力,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堅持群眾路線。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的:“我們黨來自於人民,黨的根基和血脈在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始終同人民在一起,為人民利益而奮鬥,是我們黨立黨興黨強黨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人心向背關係黨的生死存亡。始終保持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是我們黨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不斷取得事業成功的根本保證。回顧黨的百年光輝歷程,無論是長征路上“半條被子的溫暖”,還是解放戰爭中人民群眾推著小車支援前線的感人場面,抑或是十八大後幹群同心打贏脫貧攻堅戰的魚水深情,無不深刻詮釋著我們黨的百年曆史就是一部踐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就是一部黨與人民心連心、同呼吸、共命運的歷史。也正是因為矢志不渝貫徹群眾路線,我們黨才能始終贏得群眾衷心擁護,才能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百折不撓、砥礪前行,跨過一道又一道溝坎,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創造一個又一個輝煌。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始終站在人民立場,加強作風建設,緊緊圍繞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繫,增強群眾觀念和群眾感情,不斷厚植黨執政的群眾基礎。新時代新征程,只要我們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牢記並恪守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把群眾路線貫徹到治國理政全部活動之中,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群眾中的創造偉力,凝聚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薄力量,我們就沒有戰勝不了的艱難險阻,就沒有成就不了的宏圖大業。

 

(作者  楊立新)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