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鳥少年婁方洲:快門聲中的立體世界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1-08-09 15:15:44 | 來源: 中國青年報 |
婁方洲獲獎攝影作品:平衡木
婁方洲獲獎攝影作品:金光映鴨
婁方洲攝影作品:白秋沙鴨
婁方洲攝影作品:普通鸕鶿
婁方洲攝影作品:蒙古寒蟬
婁方洲攝影作品:蒼鷺
認識婁方洲最好的辦法就是看他的朋友圈——在這裡你能清楚地看到他每天的行走軌跡,也能清晰地獲取他的愛好:觀鳥和攝影。
17歲的婁方洲,高高的個子,黝黑的皮膚。“大概是因為在外面跑得多了,風吹日曬的緣故吧。”婁方洲説。
其實,婁方洲早已是圈內出了名的“鳥友”,學鳥、找鳥、辨鳥、拍鳥,幾乎成了他每個週末的“必修課”。
小學四年級的時候,一個偶然的機會,婁方洲成為學校觀鳥社團的一員,從此一發不可收拾,觀鳥7年,婁方洲總共記錄下800多種鳥類。他撰寫的文章曾在全國核心期刊《動物學雜誌》、全國大型綜合性科普期刊《大自然》及中國觀鳥會會刊上發表。
但是,尋找鳥兒並不是一件易事。
“每一種鳥兒的習性都是不同的,因此只有順著他們的習性去尋找,才能有所收穫。”婁方洲説。
2019年6月,15歲的婁方洲和幾位鳥友上山尋找銹胸藍姬鹟。“這種鳥一般只棲息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林,而且它性喜濕,在北京,只有東靈山才可能有穩定的分佈。”他和幾位“鳥友”淩晨4點就來到了東靈山的山腳下,因為車子不能再往山上開,他們便背著登山包、挎著望遠鏡開始徒步前進。
一行人在山裏,從淩晨到上午,一直在兜兜轉轉,就是找不著銹胸藍姬鹟。“當時,風特別大,很冷,凍得流了鼻涕,”而且石頭上又有濕土、松針,上山下山都很滑。回憶起當時的場景,婁方洲有些隱隱的後怕。“其實我那時更多的是不甘心,有點賭氣,不相信北京就沒有銹胸藍姬鹟。”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們終於在下山途中找到了幾隻亞成雄鳥和一隻成年雄鳥。“到太陽下山了才找著,那天真的特別辛苦。”婁方洲説。
雖然,嘴上説著辛苦,婁方洲找鳥、觀鳥的腳步並沒有停下。
為了能看到更多的鳥,婁方洲幾乎每年的寒暑假都會去全國各地采風。“大多數人旅遊都是打卡熱鬧的網紅景點,而我們是專門避開這些地方,去人煙稀少處看鳥兒‘嘯聚山林’。”婁方洲笑著説。
婁方洲至今還記得一次偶遇犀鳥的經歷。
2019年,婁方洲去了雲南省盈江縣,那裏有著專門吸引野生鳥類前來覓食飲水的“鳥塘”,觀鳥愛好者可以在遠處的觀鳥棚中取景拍攝。婁方洲也在其中一個“鳥塘”觀測。這時,他突然聽到了“犀鳥”的叫聲。“我知道國內一共有五種犀鳥,有三種在這裡可以容易見到。”
因此,當婁方洲聽到犀鳥“類似狗叫”的獨特叫聲時,非常興奮,他立刻就開始了尋找。結果發現,犀鳥就在離自己所在“鳥塘”不遠的一棵大樹上,婁方洲趕快拿起相機拍攝。就在這個時候,這只犀鳥飛了起來,“就從我的頭頂飛過,真沒想到近看它的體型那麼大。”婁方洲説,從頭頂飛過的犀鳥有力地扇動著翅膀,“我清晰地聽到了它扇動翅膀的聲音,風聲呼呼作響!”
“太震撼了!”婁方洲説。
積累了大量的鳥類知識後,婁方洲也成了小夥伴們口中的“鳥王”。發現了不認識的鳥,他們會把照片傳給他詢問;看見觀鳥相關的新聞,他們就轉發給他參考。婁方洲還有個絕活兒:能夠清晰分辨400多種鳥的叫聲。有時候在學校裏,他聽幾聲鳥鳴,就能指出鳥的種類,再給小夥伴們看看自己拍的照片,讓他們讚嘆不已。
“這是個相互影響的過程,大家通過我可以對自然生態有更多了解,而我也能認識更多的好朋友。”婁方洲説。
平日的週末,他也會約上幾個小夥伴去北京市內的城市公園觀鳥。圓明園是他最喜歡去的地方,在那裏,婁方洲曾一天之內就記錄了70多種鳥類。“所以觀鳥也並不是只能在深山老林裏進行,這是個門檻很低的愛好,一部望遠鏡或者手機都行。”
觀鳥,是一個需要長期堅持的過程。鳥兒們“説曹操,曹操到”的場景只是個希冀,更多的時候他只能遇見空空蕩蕩的落寞。
“昨天聽説沙河水庫有小鴉鵑,我立刻就去了,但是在那裏從早到晚呆了整整一天,都沒能找到了它。”類似這樣的境況有很多。於是在觀鳥之餘,婁方洲開始關注沿途的風景,那裏往往有意料不到的收穫,有一次他就看到了蒙古寒蟬羽化(即俗稱“金蟬脫殼”——記者注)的過程。
漸漸的,相機成了婁方洲行走在路上時的最好夥伴。隨著拍的照片越來越多,婁方洲也愛上了生態攝影,他不僅在路上記錄自己看到的鳥、蟲以及各種覺得有意思的景和物,慢慢地也開始琢磨如何能夠通過鏡頭,更好地呈現他所看到的世界。婁方洲拍攝的作品《金光映鴨》、《平衡木》曾獲“2020年中國野生生物攝影年賽”青少年組優秀獎——這是青少年組作品唯一設置的獎項,多張照片收錄于《中國鳥類圖鑒》及《天壇公園野鳥圖鑒》。今年初中畢業時,母校北京一零一中學還給他舉辦了攝影展。
經常經歷一個人遠離人群的安靜,也讓婁方洲有了更多的思考。
婁方洲認識一位“前輩”,觀鳥時只帶一部望遠鏡,從來不拍照,但是對於每一種鳥兒的外觀、習性等細節都能説得頭頭是道。“大部分人還在用各種照片證明自己觀鳥的全面和廣泛,而他卻已經完成了從廣度向深度的轉變,只靠一雙眼睛進行觀察,就能由表及裏、非常透徹地掌握某一種鳥,然後總結為高度概括性的語言文字,這需要大量的經驗積累和時間反思。”婁方洲認為,這就是觀鳥的最高境界。
拍攝只是一種手段,婁方洲希望用照片上漂亮的鳥兒,呼喚更多的人關注自然生態,培養保護環境的意識,促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觀鳥給了婁方洲感知世界全新的維度,“你會更在意萬事萬物的細節,除了用眼睛搜尋察看,還學會用耳朵去傾聽,用心去感受,我覺得世界正因此而立體。”婁方洲説。
今年9月,婁方洲即將成為北京科技大學附屬中學的一名高中生。談及自己的未來,他希望能夠從事生態環境保護或者生態攝影方面的工作。“觀鳥給我帶來最大的改變,就是我對事情的結果看得不那麼重了。只要我努力了,過程真的比結果重要太多了。”婁方洲説。
實習生 孫少卿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樊未晨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