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大陸對於兩岸“和平發展”的一脈相承

作者 蕭衡鐘 華中師範大學台灣與東亞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大學、中國文化大學博士

 

兩岸關係走向和平與發展的“起”

 

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主要是想要停止兩岸間長期之武裝對抗狀態,並希望兩岸商討逐步推動兩岸三通(通航、通郵、通商)及擴大兩岸經貿交流,中國大陸更宣示解放軍不再對金門群島實施炮擊行動,兩岸自此進入了“和平發展”時期。

 

可以説,1979年等同於兩岸關係從武裝對抗邁向和平發展的重要分水嶺,而中國大陸之所以態度轉變,原因當然其來有自,若我們將時間往前推移,鄧小平于1978年召開第十一屆三中全會,對內改革以“放權讓利”及市場化、對外開放引進外資技術以搞活經濟,自那時起,大陸將國家發展的焦點轉向了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道路。

 

加上從1970年開始,美國逐漸改變對中國大陸的態度,中美建交後雙方關係的大幅躍進,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之下,大陸對臺政策自然以切合國家發展的方向來走,先把大陸的經濟問題解決,再來大力推進兩岸統一,因此,《告台灣同胞書》可以説是大陸對於兩岸開始走向“和平與發展”時期的關鍵指引。

 

在此之後,鄧小平是提出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政策方針,中國大陸在1993年8月31日所發表之《台灣問題與中國的統一》白皮書中,更明確定義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內涵,揭橥了大陸對臺政策的總體方略,鄧小平認為“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顧及台灣目前不同於大陸社會主義的現狀,所作出最符合台灣人民利益的制度性安排,也是整個中國體制的巨大變革與創新。

 

兩岸關係走向和平與發展的“承”

 

1995年1月30日,時任國家主席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談話,俗稱“江八點”,“江八點”是當時大陸推進統一進程的對臺談話,共有八項主張,奠基於鄧小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思想的 “江八點”,接續了鄧小平對臺政策的大政方針,可以説是“軟硬兼施”。

 

“江八點”是江澤民主政後於1995年新春除夕所發表的重要對臺談話,相當具有代表性,還首度提出了“中國人不打中國人”,強調臺海兩岸的分歧問題,是“中國人自己的事”,不容國際指手劃腳,大加干涉;另外,江澤民還強調,兩岸不能一拍兩散“老死不相往來”。江澤民展現中國大陸在兩岸關係上的主導權是內外兼備的,表示大陸對臺政策將維持這個基調不會改變。

 

而“江八點”也將中國大陸採取理性與務實的態度,及堅持原則來處理對臺事務的那一面展現出來,賦予兩岸經濟文化交流涵義,將和平統一的希望寄託在台灣人民身上的這個共同心願予以深化,也明示對於反“台獨”行動到底的紅線,並嚴令任何外國勢力不得介入與干預。從中可以看出,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是前提,在這個先決條件下兩岸可以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再來追求和平統一。

 

胡錦濤于2008年12月31日在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共有六項對臺基本主張,亦即“胡六點”,“胡六點”可説是延續了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在其對臺政策第一點就提出了兩岸的定位問題,並非領土分裂,而是在同一片中國版圖下的政治對立。“胡六點”提出的原因之一是因為2008年,台灣已經再由國民黨的馬英九執政的緣故。

 

由胡錦濤拍板定案的六項主張,意在讓兩岸可以邁向“和平發展、共創雙贏”,兩岸之間除繼續推動經濟文化交流外,更期待在雙方擁有政治互信的基礎上,國民黨可以就兩岸關係上的突破繼續推進。中國大陸在此已展現出有意推動兩岸黨對黨、或是兩岸政黨間政治對話的態度,也不排除啟動智庫間正式的政治對話,推動文教交流和政治對話成為操作對臺政策的重點。

 

“胡六點”以落實“兩岸經濟關係正常化”為基礎,一方面打造與馬英九當局對話的“國共平臺”,另一方面則對民進黨及“台獨”人士進行喊話,強調台灣意識與“台獨”意識不能劃上等號,台灣人民的愛鄉愛土情懷,並不能與“台獨”相提並論。顯示兩岸的政治對立是中國大陸努力去消除的目標,以創造和平發展的兩岸關係,“胡六點”可以稱做是“軟中帶硬”地提高統一力度。

 

兩岸關係走向和平與發展的“轉”

 

2019年1月2日,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在《告台灣同胞書》發表40週年紀念會上發表重要講話。在這篇重要講話中,習近平總書記提出對臺工作五點主張,於今日中國大陸看待兩岸關係與據之擬定對臺政策而言,可謂相當具有代表性意義。其中除了一開頭就提到“民族復興”外,並首度提出將“探索‘兩制’台灣方案”,重申遵循“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政策指引。

 

習近平總書記認為兩岸關係不能再老調重彈地奏出舊樂章,必須在大原則下融入“新意”,所以重申在和平統一的基礎下,可以探討如何發展與量身打造因地制宜、專屬於台灣具體政治社會環境的制度方案,並強化台灣人民對於兩岸統一的“認同”,進一步加快兩岸完成和平統一的腳步,這點從一再強調的“心靈契合”、“融合發展”可以看得出來。

 

1995年的 “江八點”和2008年的“胡六點”都是在兩岸協商對話管道暢通下,對於台灣執政者仍有期待與寄望,習近平對臺工作五點主張對於民進黨當局沒有太多的寄望與期待,而是側重於台灣較能與大陸具有互信對話的民間各界與政黨。

 

特別是對於和台灣不同黨派溝通與對話、作為推展兩岸政治談判的執行方法方面,在“一個中國原則”堅定不移的大前提下、在反對“台獨”的基礎上,習近平認為對於實現國家統一,仍舊必須採取以和平的方式為主軸,擴大心靈契合的認同,希冀透過兩岸各個“政黨”及“界別”來開展民主協商,一同規劃“兩制台灣方案”。 因此,習近平提出欲尋求“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議題,積極推進兩岸統一進程,也是正式開展了兩岸統一的時間表,並對國際喊話,提醒國際在處理台灣議題時,需要“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表明瞭這是中國大陸的“核心利益”。

 

同時,在 “探索‘兩制’台灣方案”方面,雖然仍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作為對臺政策基本方針,但在用詞上,採用較為彈性的“探索”二字,也給予了台灣方面共同商討、參與制定“台灣方案”的機會,確切掌握了兩岸關係發展是 “操之在我”的主動權與主導權。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標簽: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