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磅評論:從民族大義高度認識炮擊金門的歷史意義

重磅評論:從民族大義高度認識炮擊金門的歷史意義

 

今天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擊金門63週年。恰逢美軍撤離阿富汗,導致阿富汗時局動蕩,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看清了美國始亂終棄的本來面目,台灣島內圍繞“今日阿富汗、明日台灣”爭論不休,民進黨當局和“台獨”分子人心惶惶,島內輿論風波四起。

 

在這個節骨眼上,民進黨當局又把63年前的金門炮戰翻了出來,試圖以此轉移輿論風向、繼續挑動兩岸對立。為此,有必要重新審視那場遠去的戰爭,致敬逝去的先烈並在兩岸輿論場以正視聽。

 

金門炮戰,也稱第二次台灣海峽危機、台灣稱之為八二三炮戰,是1958年8月23日由中國人民解放軍福建前線部隊發起的、對據守金門島的國民黨軍進行的懲罰性大規模炮擊封鎖行動,雙方以隔海炮擊為主要戰術行動,海軍艦艇和空軍也多次參戰。雙方大規模密集交火發生在8月23日至10月5日之間,之後解放軍宣佈解除封鎖,改為“單打雙停(逢單日炮擊、雙日不炮擊,即單打雙不打)”,攻勢逐漸減少。單打雙不打狀態直到1979年中美建交才徹底終止。金門炮戰是第二次國共內戰的一部分,也是國共雙方陸海空軍迄今最後一次大較量。

 

當今情勢下,站在兩岸的角度回望那場遠去的戰爭,至少有三重意義值得總結:

 

一是戳破了美國虛張聲勢、協防台灣的謊言。炮擊開始後,台灣當局頻頻向美國告急,強烈要求美國防守金門、馬祖,授權美協防司令直接指揮美軍對抗大陸進攻。美國在臺海集結60多艘戰艦、430多架飛機大舉對我施壓,並派軍艦為國民黨軍護航。令美軍措手不及的是,解放軍前線將士按照“只打蔣艦,不打美艦”的指示,猛烈突擊國民黨軍登陸艦和島上重要目標,美艦見勢不妙調轉方向逃出中國內海,逃至料羅灣南12海裏外觀望,始終未敢妄動。此役發生在朝鮮戰場交手之後不久,美國對解放軍仍然心有餘悸,“直接對蔣、間接對美”的策略打翻了美蔣《共同防禦條約》的底牌,讓兩岸看清了美國所謂協防台灣的謊言。

 

二是打破了台灣當局挾洋滋事、反攻大陸的美夢。1958年前後,蔣介石自恃與美國簽訂的《共同防禦條約》,沉迷于“複國”夢想,拒絕中共提出的友好會談建議,叫囂反攻大陸,並頻繁接受美國資助,多次與美軍聯合軍演挑釁大陸。特別是1958年7月美國出兵入侵黎巴嫩後,台灣當局深受鼓舞、開始“勇敢起來”,于7月17日宣佈進入“特別警戒狀態”,叫囂著要加速實現“反攻大陸”計劃。解放軍對金門的懲罰性炮擊,打擊了國民黨軍囂張氣焰,最終使蔣介石認識到兩岸實力對比的懸殊,無可奈何地承認“達成(統一中國)此一使命主要途徑為實行孫中山先生之三民主義,而非憑藉武力”,進而修訂反攻大陸政策。

 

三是挫敗了美國企圖劃峽而治、分裂中國的陰謀。美國親蔣反共政策的背後,更傾向於“兩個中國”方案,他們的真正主張是促使台灣當局放棄反攻大陸計劃,從金門、馬祖沿海島嶼撤兵,從而固守台灣、澎湖,達到“兩個中國”劃峽而治的永久分裂局面。美國的險惡用心早已被識破,解放軍作出“打而不登、封而不死”的決策,使金門、馬祖的國民黨軍既感到壓力又能守而不撤,讓金門、馬祖留在台灣當局手裏,使其成為保持同國民黨接觸的渠道。蔣介石也果斷拒絕杜勒斯提出的從金門、馬祖撤兵主張。從“單打雙不打”到重要節日停火,從打實彈到打宣傳彈,兩岸象徵性炮擊持續了20年之久,成為一種特殊的對話形式,挫敗了美國蓄意製造“兩個中國”的陰謀。

 

炮擊金門的戰火,因宣示國家主權而起,因同屬一個中國而熄。如今,戰火硝煙已經散去40餘年,當初的戰場早已成為兩岸交流交融的前沿。但兩岸老一輩以高超的政治智慧捍衛國家統一的深謀遠慮令人難忘,在以民族大義為重、抵制外國勢力分裂中國上達成的默契載入史冊,他們創造的炮火為媒介的交流方式成為世界戰爭史上罕見的奇觀。

 

民進黨當局歪曲炮擊金門的歷史意義,借此激化兩岸矛盾、挑撥對立情緒,企圖為自己挾洋自重、依仗外部勢力謀“獨”分裂的言行吹哨壯膽,欺騙不了兩岸民眾。“台獨”是絕路,是萬劫不復的深淵!(中國台灣網評論員 李忠傑)

標簽:兩岸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