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高速看中國|從滬嘉高速出發,飽覽全國31省份最美風景
4月6日,“沿著高速看中國”主題宣傳活動在滬嘉高速舊址開幕。澎湃新聞記者 丁曉文 圖
從滬嘉高速出發,全國31個省份的風景將一覽無余。4月6日,“沿著高速看中國”主題宣傳活動在滬嘉高速舊址開幕。活動緊扣慶祝建黨100週年主題,選取包茂高速、滬渝高速、連霍高速、京新高速、景婺黃高速等22條經典線路,通過直播互動、採訪報道、紀實遊記、文化活動等多元形式,展現黨和國家事業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活動覆蓋全國31個省(區、市),將持續至6月25日前後。
“沿著高速看中國”選擇從滬嘉高速出發,就和中國高速公路從滬嘉高速啟程一樣。1988年,中國大陸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自此,上海乃至全國拉開了高速公路建設的大幕。
規劃設計:一條走出來的高速
“改革開放初期,上海公路交通量大,公路建設速度跟不上車流量的增長速度。”時任滬嘉高速公路建設指揮部副總工程師的張奎鴻回憶,“作為大都市,上海客流物流飛速增長,對外省際交通的流量上去了,但是道路等級較低。”當時,上海市區到嘉定衛星城不過20多公里,可是乘車需要2個多小時,其中在楊家橋鐵路道口,常常一等就是幾十分鐘。
為了緩解市區到嘉定的行路難,建設滬嘉公路的建議被提上了議事日程。
當時的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隧道股份的前身)提出了2種公路建設方案。一是對原有的連接市區和嘉定的滬宜公路進行拓寬,改建成4快2慢的一級公路;另一種是重新選址,建設一條全新的汽車專用道路,這就是最初嘗試建設高速公路的設想。設想一齣,便引發了激烈討論。贊成者認為,根據未來經濟社會發展趨勢,應該以更長遠的眼光規劃建設;而反對的聲音則是,高速公路的建設成本太高,中國的汽車工業也不發達,沒必要修建高速公路。
1984年4月23日,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向上海市政府提交彙報了一份“高速公路”的方案——《滬嘉公路一級汽車專用道初步設計方案》,正式確立了修建高速公路的方案。
但規劃方案定了,高速具體該如何“走”?修高速這件事情,在當時的中國大陸還沒有人做過,甚至連“高速公路”跟“公路”之間到底有哪些區別也沒有多少人能講得清。於是,最初的設計者們以“行走”的方式,開啟了高速之路。
“當時,我們是一群剛從同濟大學畢業的大學生,入職來到上海市政局設計室,也就是現在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的前身。我們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走路——從上海市區走到嘉定,找出一條最適合建滬嘉高速的路。”滬嘉高速設計師、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專業總工徐一峰説,當時一群設計師,頭上戴著草帽、脖子裏繫上毛巾、腳上穿著硬底皮鞋,從上海寶山一邊勘探、一邊行走,一邊琢磨高速該怎麼建。炎炎夏日,他們來回往返于上海市區和嘉定,經過反復勘察、丈量、規劃、設計、探討、論證、推敲,一條最適合的路線誕生。
1988年,中國大陸第一座高速公路。 受訪者供圖
上海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視,各路專家對方案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與論證,最後決定將這條路作為試驗性高速公路進行施工。1984年12月14日,滬嘉高速公路的初步設計文件獲批,按照行車速度每小時120公里的標準進行建設。
1984年12月21日,嘉高速公路在嘉定入城段破土動工,這是中國大陸第一條按高速公路標準設計、施工的高速公路。根據設計師對上海及嘉定交通發展情況的預判,滬嘉高速公路主線設計晝夜交通量為3.8萬輛,南起上海市區祁連山路,北訖衛星城嘉定南門,主線長15.9公里,設計時速為120公里。沿線設多座立交橋、下穿式橫向通道,不僅完全滿足了當時上海市區-嘉定交通貨運需求,更為未來兩地發展預留了充足的余量。
1988年,滬嘉高速公路舉辦通車儀式。 受訪者 供圖
建造:摸著石頭過河
設計方案已定,但第二項難點——施工,卻非一帆風順。上海地處軟土地質區域,就像是在“豆腐上建高速”,難度非常大。而這一艱巨的建設任務,落到了隧道股份上海路橋(原上海第一市政公司)的肩上。“在當時的中國,高速公路怎麼造?路面怎麼施工?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隧道股份上海路橋瀝青攤鋪隊隊長、滬嘉高速的建設者袁學強表示,在軟土地基上修建高速公路,施工人員首先面臨的就是地面沉降的控制。由於軟土地質的特性,高速路基壓上土方後會不斷沉降,若在沉降過程中建成結構、鋪上瀝青,沉降就會對路面平整度造成影響。
“就像在豆腐上建公路一樣,沉重的高速公路土方會慢慢下沉把豆腐壓扁壓實,但自然沉降下沉要花費十幾甚至二十年的時間,我們等不了。”袁學強説。
為了讓路基儘快趨於穩定,建設者研製了一種“沙井”技術,將一根根7至10釐米直徑的透水管道打入地下20米深處,隨後灌入黃沙,依靠這項技術,加速了排水速度,半年內路基便可提前完成80%的沉降,使工程建成後路基基本處於穩定狀態。
1988年10月31日,中國大陸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建成通車。滬嘉高速公路通車後,以往兩小時的車程,減少到短短半小時,大大縮短了時空距離,降低了綜合運輸成本,尤其是時間成本,使上海市區與嘉定及江蘇省的聯繫更加緊密。
1988年,滬嘉高速公路瀝青鋪設。 受訪者供圖
高速通車的同時,隧道股份城市運營承擔起管理運營重任。
“高速公路的養護是一件細水長流的工作,作為中國大陸第一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現在已經步入了‘三十而立’年齡,長期繁忙的交通讓各種結構問題逐漸發生。如何讓這座最早服役的高速永葆青春,是我們如今最重要的任務。”隧道股份城市運營副總經理滕麗表示,要讓高速始終維持良好健康狀態,關鍵在於“技術”。
上世紀80年代,隧道股份即開始探索高速公路的數字化管理技術,由隧道股份城建設計集團、城市運營共同打造的中國第一個高速公路交通監控系統上線。這一系統採用了先進的閉路電視、數據採集與中央控制等數字化技術,使得長距離高速的高效養護成為可能。
而現在,更多數字化的新興技術已然成為保持“中年高速公路”健康的核心手段。
2006年,滬嘉高速公路開通了ETC專用車道。 “上海交通”微信公號 圖
作為中國大陸首條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在上海也開創多個先河。2003年,它被評為上海市第一條高速公路文明暢通通道;2006年,成為上海首條試點電子不停車收費(ETC)的高速公路;2012年,率先在上海使用自動發卡機……30年的探索,凝結成了一部高速公路創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