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大廈之門 破萬里之浪——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四十週年紀實

編輯:王瑞穎|2021-12-21 10:17:23|來源:新華社

1980年10月,國務院批准設立廈門經濟特區。一年後,隨著湖裏工地上一聲爆破巨響,廈門經濟特區建設大幕正式拉開。

 

開大廈之門,納四海波濤。鼓起改革開放的風帆,歷經40載艱苦奮鬥,曾經風高浪急、發展受限的海防前線,不斷向高品質現代化國際化城市邁進。

 

改革“破題”:構建開放新格局

 

廈門經濟特區建設之初,基礎設施幾乎為零。百業待興,如何“破題”?

 

利用特區政策優勢,廈門在全國率先利用外國貸款建設機場、港口、通訊等基礎設施,率先推進稅利分流改革,率先改革國有資産管理體制,率先推行土地有償轉讓和政府採購公開招投標,成立我國首家中外合資銀行……一系列創新舉措激發了發展活力,廈門經濟特區形成外引內聯的良好開局。

 

1985年,國務院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島。此後,中央又相繼批准設立海滄、杏林、集美三個臺商投資區和象嶼保稅區。2010年中央又批准廈門經濟特區擴大到全市,廈門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的對外開放格局。

 

栽好梧桐樹,引來鳳凰棲。戴爾、通用、ABB等世界500強企業紛紛“搶灘”廈門。“從1992年落戶至今,廈門已成為ABB全球最重要的産業基地之一。”ABB電氣中國總裁趙永佔説,3年前ABB廈門工業中心投入運營,實現從生産製造基地到創新研發基地的轉變。

 

截至2020年底,共有63家世界500強企業在廈門投資了114個項目,合同外資41.21億美元,實際使用外資36.3億美元。

 

近年來,隨著自貿試驗區、海絲核心區、金磚國家新工業革命夥伴關係創新基地等一系列國家戰略相繼落地,廈門正從更高層面探索多層次、全方位、綜合性經濟開放格局。

 

自2015年首列中歐班列(廈門)開行以來,如今已開行逾1000列。3年後,首個面向“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國際綜合物流服務品牌和平臺——“絲路海運”也于廈門港開行,海絲和陸絲在廈門實現了完美交匯。

 

創新驅動:促經濟充滿活力、增長強勁

 

作為國內電子數據取證行業的領軍企業,廈門美亞柏科公司研發的“取證大師”分析工具被全球30多個國家的安全部門使用。“創新是企業發展的第一秘訣,公司連續多年研發投入佔比超17%。”美亞柏科董事長滕達説。

 

美亞柏科所在的廈門火炬高新區,是首批國家級高新區之一。建設30年以來,廈門火炬高新區從島內不到1平方公里的“試驗田”起步,發展為“一區九園”,支撐起廈門市工業經濟的“半壁江山”。

 

相比其他副省級城市,廈門經濟體量偏小。立足自身資源稟賦,依靠創新驅動發展,走“小而精”的精細化發展之路,逐漸成為廈門的選擇。

 

經濟特區成立之初,廈門以“三來一補”加工製造為主,此後逐步放棄粗放型産業,以高端製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重點,目前已形成平板顯示、計算機與通信設備等9條千億産業鏈。

 

不久前,總投資480億元的廈門天馬第6代柔性AMOLED生産線項目主廠房封頂;全球動力電池龍頭企業寧德時代在廈成立子公司,並與廈大共建廈門時代新能源研究院……結構優化、價值高端、效益突出的新興産業集群正在廈門加快形成。

 

創新驅動讓廈門經濟充滿活力、增長強勁。40年來,廈門經濟總量年均增長15%,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8.1%。2020年廈門人均GDP突破2萬美元。

 

廈門以佔福建省1.4%的土地面積,創造出全省14.5%的GDP、26.2%的財政收入和近50%的外貿進出口額;土地産出率、財政收入佔地區生産總值比重、每度電創造生産總值等指標位居全國前列。

 

政策支持: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站”

 

作為首批到大陸投資的臺商,建霖集團董事長呂理鎮1987年來到大陸,在考察了幾個城市後,最終選擇了廈門。

 

“廈門離台灣很近,有著相同的鄉音、文化習俗、風土人情。更為重要的是,廈門作為經濟特區,有政策支持。”呂理鎮説,依靠大陸市場,加上當地政策、人才支持,建霖集團去年正式登陸A股。

 

40年來,廈門經濟特區憑藉對臺區位優勢全面拓展兩岸交流合作,努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的“第一站”。

 

如今,廈門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引進了友達、宸鴻等20多家台灣百大企業,累計實際使用台資117億美元,臺企工業産值約佔廈門規上工業總産值1/4。廈門口岸的台灣水果、食品、酒類、圖書、大米等進口量穩居大陸第一,是大陸最大對台貿易口岸。

 

來自台灣桃園的青年創業者范姜鋒把廈門比喻為“逐夢之地”。2016年,范姜鋒與大陸合夥人共同創辦了廈門啟達臺享創業服務有限公司,成果斐然:協助7000多名台灣青年來閩交流,幫助超過300名臺青、150個項目在閩落地。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超過12萬名臺胞在廈門工作、生活,享受與當地居民同等待遇。廈門推出多項惠臺利民舉措,創新設立臺胞服務中心、臺胞驛站、兩岸青年創業基地等涉臺服務機構,積極為臺胞特別是台灣青年追夢、築夢、圓夢搭建更大平臺。

 

“廈門經濟特區發展,廣大臺商臺胞既是參與者、親歷者,也是受益者。”廈門臺商協會會長吳家瑩表示,臺商臺胞助力廈門發展,也搭上改革開放高速發展的“列車”,幸福指數年年增高。

 

協調發展: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超越

 

軍營村和與之毗鄰的白交祠村是廈門海拔最高、最偏遠的村子。

 

在廈門市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這兩個村“山上戴帽、山下開發”,走上擺脫貧困、振興鄉村之路。軍營村返鄉創業大學生高志雲説,現在環境越來越好,日子越過越紅火,村民人均年收入超過4萬元。

 

廈門在經濟特區建設道路上,始終不忘努力解決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在追求經濟發展高素質同時,統籌推進區域、生態、文化等協調發展,實現成色十足的“高顏值”。

 

2002年,廈門提出“提升本島、跨島發展”戰略,將發展目光從島內擴至廈門全域,産業轉型升級有了更大空間。

 

伴隨著跨島發展,集美新城從最初的一張白紙到如今的一派生機,逐步形成包括城市CBD、高校聚集、高科技研發、影視拍攝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綜合性新城。

 

跨島發展,關鍵在産業。位於集美的軟體園三期,過去是一片農田灘塗,如今變身創新創業沃土,3000多家企業、4.6萬軟體人才匯聚於此。

 

島內島外區域協同發展加快推進,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統籌推進。

 

40年前,筼筜湖雜草叢生、污水亂排,湖水又黑又臭。經濟特區建設以來,廈門市打響了筼筜湖環境整治的硬仗。經過多年持續綜合治理,一池湖水換新顏,成為廈門“城市會客廳”。

 

多年來,廈門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高標準建設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率先制定全國首部生態文明指標體系;率先以地方立法形式出臺環境保護條例;為保護中華白海豚,不惜成本將跨海通道由大橋改為隧道;為保護白鷺專門保留大嶼島……

 

四十載風華正茂,九萬里風鵬正舉。

 

“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廈門經濟特區將乘勢而上、砥礪奮進,再次鼓起改革開放風帆,以高起點、高素質的競爭態勢探路更高水準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全方位推進高品質發展超越。”福建省委常委、廈門市委書記崔永輝説。(新華社記者康淼、董建國、付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