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十年,總書記帶領我們一起植樹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03-29 15:50:07 | 來源: 人民日報 |
深圳蓮花山,迎風而立的一棵高山榕,華蓋亭亭。
時光追溯到十年前,2012年12月。黨的十八大後首次赴地方考察,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改革開放前沿廣東。在具有地標意義的蓮花山上,種下這棵樹。國內外從一棵樹觀察一條路,從中感知新一代中國共産黨人走什麼樣的發展之路的昭示。
從深圳到北京,十年來每逢春日,擇一處植樹點,揮鍬培土、圍堰澆水。白皮松、西府海棠、銀杏、碧桃、榆葉梅、矮紫杉……在時光的流淌中,樹的年輪鐫刻下中國的印記。
樹是歲月的見證,講述著人與自然的故事。千百年,取材于樹的紙張承載了悠悠文明,取材于樹的梁柱建築萬千家園,取材于樹的文化滋養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山西的那棵老槐樹,連接起億萬中華兒女的根。
“造林綠化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要一年接著一年幹,一代接著一代幹,擼起袖子加油幹。”這十年,總書記帶領我們一起植樹。伴著春風春雨,殷殷囑託激蕩大地、浸潤人們心田。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故事,成為萬眾一心的共同講述;綠色發展的故事,正在新時代中華大地上生動演繹。
十年堅持,昭示矢志不移的方向
政貴有恒,治須有常。
2013年春分過後,習近平總書記抽出半天時間,到北京豐台區參加首都義務植樹活動。地點就選在北京“母親河”永定河的河畔。
攜著泥土芬芳的春風撲面而來,扛起鐵鍬,總書記大步走向植樹點。這一畫面,和幾十年前在陜北梁家河扛鐵鍬幹農活的鏡頭,跨越時間的長河重疊在一起。腳步堅實走在黃土地上。山高水長,本色依舊。
梁家河的田埂邊、山坡上、林木下,留駐了多少青春回憶。後來,習近平同志赴河北正定工作,再到福建,到浙江、上海,一路走來,“我對生態環境工作歷來看得很重”,“把這項工作作為一項重大工作來抓”。
“多麼貧瘠的土地,乃至亂石破崖,它都能破土而出,盤根錯節,傲首雲天”。在一篇題為《讓榕樹造福榕城》的跋中,習近平同志如此讚頌樹的頑強生命力。
福建工作期間,面對長汀水土流失治理難題,習近平同志先後五下長汀,努力改變當地越窮越挖的發展模式。種樹,他同樣率先垂范,留下一片蒼翠。
那一時期,正是植樹造林在中國大地上方興未艾之時。
斗轉星移,中國人用雙手種出了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多和人工造林面積最大的非凡成就。義務植樹40週年之際,中國拿出了一份令人驚嘆的答卷:森林覆蓋率已由20世紀80年代初的12%提升到現在的23.04%,城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10.1%提高到41.11%。
一切偉大成就,都是接續奮鬥的結果。
2015年春天,在北京市朝陽區孫河鄉植樹時,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我們必須強化綠色意識,加強生態恢復、生態保護。這是個歷史性的時刻。”
行進在具有歷史意義的時間節點上,看得有多遠,走得有多穩。
浙江安吉余村,一個因“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而享譽中外的山村。上世紀90年代,當地發展模式還是砍樹挖礦。結果可想而知。
2005年夏天,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來到余村,“兩山論”的科學論斷一錘定音。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經濟發展方式之變也波及到一棵棵樹的命運。
中國的生態,在高速增長的車轍下碾出了坑洼。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責任已經落在了我們這代人的肩上”。
危機感、緊迫感貫穿始終。早在2013年植樹時,在講成績的同時,總書記更警示短板:“我們必須清醒地看到,我國總體上仍然是一個缺林少綠、生態脆弱的國家,植樹造林,改善生態,任重而道遠。”
巨大的發展慣性下,一艘巨輪調轉航道需要智慧,更考驗魄力和勇毅。這些年,習近平總書記的考察背景裏,常有樹。根深葉茂的古樹,碩果纍纍的果樹,或被砍伐後留下的樹坑、一片荒蕪的沙礫地上枯萎的樹。陜西秦嶺,總書記語氣嚴肅地形容違建別墅是“海市蜃樓,水中月啊”,登上月亮埡,他久久凝視那片蓊鬱的山林。
對向陽而生的新樹,懷揣希望。在河北雄安新區調研,遠眺一排排迎風招展的樹苗,習近平總書記感嘆時間的力量:“讓它們跟著雄安新區一起慢慢生長”。
對歷經風霜的老樹,心懷敬畏。在黑龍江小興安嶺腹地考察,仰望高聳入雲的林木,總書記感懷時間的流淌:“川流不息,不捨晝夜”。
大國之大,也有大國之重。“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全局之計,長遠之策,昭示的是新時代的中國對自然、對人與自然關係的鮮明態度。
短短十年,時光倏忽。理念變了,思路新了,格局寬了,山川面貌也煥然一新。就拿2015年和2016年北京的兩處植樹點來説,一個位於朝陽區孫河鄉,一個位於大興區西紅門鎮。過去的農貿市場、攪拌站等,都拆遷騰退成綠地,村民們紛紛遷入新居,日子翻開了新的一頁。植樹點發生的深刻變遷,正是治國理政恢弘篇章下一個個生動案例。
路子對了,就不怕遙遠。錨定目標,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這是中國共産黨人的鮮明風格,也是中國留給世界的深刻印象。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洶洶襲來。那一年春天,習近平總書記並沒有更改既定的植樹日程,留下了一張不尋常的戴著口罩的植樹照片。植樹時,他親切地對一起勞作的幹部群眾説,這次來:“既是以實際行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生産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又是倡導尊重自然、愛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十年篤行,匯聚億萬人民的力量
2015年4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位於北京市朝陽區孫河鄉的植樹點。在植樹前夕審看活動方案時,總書記對方案調整作出明確指示:
“是領導到群眾中去,一起參加勞動,不是群眾陪領導。”
“植樹點要在造林規劃中選,選群眾植樹的地方,不單獨安排。”
“地面不要刻意平整、修飾,坑坑洼洼、雜草叢生也不要緊,鐵鍬和水桶都用現成的。”
“樹種要根據規劃和地塊的實際需要選擇,不要名貴苗木。”
……
那一年植樹,給現場的幹部群眾留下了深刻印象:“地面高低不平,泥巴混著磚塊,一鐵鍬下去,噹噹作響。鞋上也沾滿了泥。”“原先打算買新的鐵鍬水桶,但領導説就用現成的,舊的也不要緊。我們從附近綠化工地和村民家借來鐵鍬,有的還有豁口。鐵鍬就堆在地上,都是自己去拿。”“種的是一水的‘圃苗’,好養活,易成材。樹苗就擱手推車上,領導和群眾一起動手搬。”
“我們的根紮在勞動人民之中。”樸實的一句話,正是習近平總書記身體力行的生動寫照。同他一起植樹的幹部群眾多年後還能憶起那些細節:“總書記一看就是幹農活的老把式。”“他穿個藍褂子,看後面的領子都洗得發白了。”
聊的也都是些家常話。
朝陽區呼家樓街道社區工作者殷金鳳説:“總書記問的談的,都是咱們老百姓最關心的事,社區綠化、綠色出行、節能節水節糧,還有居家養老。”
“總書記問村民都上樓了嗎,回遷房有多大面積,還問了村裏的産業、鄉親們的就業。”來自朝陽區東八間房的李昆,講述了村子的新變化,還指著不遠處的一棵大榆樹告訴總書記“過去家就在那兒”。而今舊貌換新顏。
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説,我們共同努力,把城市建設成一個大花園。
一切來自人民,一切為了人民。
“我們一定要取捨,到底要什麼?從老百姓滿意不滿意、答應不答應出發,生態環境非常重要;從改善民生的著力點看,也是這點最重要。”2013年春天,在主持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會議時,總書記的話擲地有聲。
人民的所盼所願,習近平總書記的所思所念:
“老百姓的幸福感來自哪?就來自良好的生活環境。”
“不刻意追求奇花異草、名貴樹木,真正做到為人民種樹,為群眾造福。”
“每人植幾棵,每年植幾片,年年歲歲,日積月累,祖國大地綠色就會不斷多起來,山川面貌就會不斷美起來,人民生活品質就會不斷高起來。”
“人民”二字重千鈞。為人民謀幸福,正是植樹造林的如磐初心。把時間尺度拉長,時代變遷中的發展問題會隨時間流淌不斷更迭。從“盼溫飽”到“盼環保”,從“有沒有”到“好不好”。小康路上,社會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高品質發展、高品質生活,呼喚將生態文明建設置於前所未有的高度,作為“國之大者”來考量。
2021年,在北京溫榆河植樹點,習近平總書記語重心長地説:“生活好,一個很重要的內涵是生態。美麗中國不光是塗脂抹粉,真正是健康。我們的山川河流是健康的,孕育生活的中華民族是健康的。”
植樹造林,“最普惠的民生工程”,惠及的是人,依靠的也是人。
重溫一年年叮囑,拳拳之心,蘊于字裏行間。2013年,總書記強調,“引導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加義務植樹”。這一闡釋,之後年復一年地強調和豐富。2014年,要求“每一個公民都要自覺履行法定植樹義務,各級領導幹部更要身體力行”;2015年,“努力把建設美麗中國化為人民自覺行動”;2016年,“不僅要把全民義務植樹抓好,生態文明建設各項工作都要抓好,動員全社會參與”;2017年,“形成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共識和合力”;2018年,“人人出力,日積月累”;2019年,“要全國動員、全民動手、全社會共同參與”……
聚沙成塔、集腋成裘,“眾人拾柴火焰高,眾人植樹樹成林。”關於創新義務植樹盡責形式的事,習近平總書記在植樹時多次提起,矚望的正是億萬人民的磅薄之力。“樹要怎麼種”“責要如何盡”,隨著時代的變遷,一切都在改變。“碼上種樹”“雲上護樹”蔚然成風。
致廣大而盡精微。成事之道,亦是踐行之法。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年復一年的垂范,日復一日的講述,綠化意識紮根大地,種進了下一代的心田。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專門囑咐,植樹時,“小學生不要全市選拔,就近組織幾個班參加,一個孩子都不落下。孩子們天性活潑,邊植樹邊玩耍也沒關係,主要是培養熱愛勞動、美化環境的意識。”
南湖中園小學的孩子們,有一年來植樹。總書記搬起一棵一人多高的海棠樹苗放入樹坑,兩個孩子上前扶住樹苗。
“小心手啊。”“慢一點,別鏟到腳。”看到孩子們動作不熟練,總書記關切地提醒,又手把手教給他們怎麼拿鐵鍬、怎麼拎水桶、怎樣培土圍堰。
一堂生動的生態文明課。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次植樹,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對孩子們説:“10年後,20年後,你們可以回到這個地方來看看你們親手栽下的樹苗長得怎麼樣了。這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還有一年,習近平總書記一邊勞作一邊對孩子們説:“這是我們共同給樹苗澆水,實際上也在為你們澆水,這叫培育,培育年輕一代。”“從小就給它扶正了。”
2021年植樹結束後,一群紅領巾圍攏過來,依依不捨。總書記笑著望著一雙雙滿懷憧憬的眼睛,殷殷囑咐道:“我們現在到本世紀中葉,建成一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強國,三十年。你們現在十歲,到時候四十歲。國家棟樑啊!”掌聲四起。
“你們這一代應該説是民族自豪感榮譽感最強的,因為你們生長生活,看到的就是一個欣欣向榮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茁壯成長吧!”
十年奮鬥,繪製美好未來的底色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我們每個人都是乘涼者,但更要做種樹者。”2017年植樹時,習近平總書記這席話,恰是中華民族接續奮鬥的生動寫照。
這些年,涌現出許許多多“種樹者”“乘涼者”的動人故事。再苦、再累、再艱辛,他們憧憬著、期許著,展望著美好未來。
河北塞罕壩,半個多世紀裏,在“黃沙遮天日,飛鳥無棲樹”的沙地上種出了一片綠色的海。總書記在這裡考察時,聽林場三代職工代表講述改天換地的動人故事。從荒漠上譜寫青春之歌,到森林裏聆聽自然之樂,境遇不同的三代林場人接力奮鬥、信念如磐。
甘肅八步沙林場,總書記一路顛簸來到這裡。昔日“秋風吹秕田、春風吹死牛”,而今黃綠交織、沙退人進,每一寸綠都有奇跡。深一腳淺一腳踩在沙地上,習近平總書記舉目遠眺,感慨係之:“要繼續發揚‘六老漢’的當代愚公精神,弘揚他們困難面前不低頭、敢把沙漠變綠洲的進取精神”。
塞罕壩精神、右玉精神、三北精神……一道道阻斷風沙的屏障,一座座令人感佩的精神高地。還有楊善洲,這位在退休後毅然重返大山的老共産黨人,當年撂下一句滾燙的話:“我要回大亮山種樹去!”一去就是20多年。他的手,粗糲得像古樹的根。生生不息、敢教日月換新天的精神力量,就握在一代代中國共産黨人的雙手裏。
中國的奮鬥故事,不少和樹有關。
陜北高西溝,黃土高原丘陵溝壑區的一條小山溝。昔日土地貧瘠,山枯水竭。老一輩都有吃不飽的記憶。登上山頂,放眼望去。松、柏、槐、榆、楊、檸條,還有蘋果樹、棗樹、杏樹、核桃樹……一幅色彩斑斕的大寫意!那是幾代村民拍崖畔、築地埂、挖水溝、壘埝窩的辛勤耕耘。
再看福建三明,改革之路披荊斬棘,關鍵之一正是“樹”。
福建是林業大省,廣大林農卻一度守著“金山銀山”過窮日子。習近平同志在當地工作期間迎難而上,提出要“山定權、樹定根、人定心”:“我認為,林權改革關係老百姓切身利益,這個問題不解決,矛盾總有一天會爆發,還是越早解決越好”。三明由此成為集體林權制度改革重要策源地。敢闖敢試的精神也滋養著閩江兩岸。今天的他們,勇當林業碳票的探路者,路越走越寬。
新綠初綻,在這片朝氣蓬勃的沃土上,陽光刷新著大地,週而复始;年輪記載著時間,斗轉星移。2017年植樹時,習近平總書記意味深長地説:“種下的既是綠色樹苗,也是祖國的美好未來。”
一個大有可為的時代,定義著值得期許的未來。
一棵樹,千百年長入雲霄;一座山,千百年巍然屹立。“顯功”與“潛績”,在時光的沉澱裏收穫口碑。這十年,參加植樹活動時,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思想境界”。這也正是他的一貫遵循:“要以釘釘子精神鍥而不捨幹下去”“釘釘子往往不是一錘子就能釘好的,而是要一錘一錘接著敲”。
生態問題,考驗著歷史的眼光、歷史的擔當。
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望向更長遠的未來:“這些都是要寫入歷史的,幾十年、幾百年的歷史。要以功成不必在我的胸懷,真正對歷史負責、對民族負責,不能在歷史上留下罵名。”
也有人用短視的決策去應付,伐樹毀林的教訓極為深刻。習近平總書記在一次會議上嚴肅告誡:“不作為對黨和國家工作有危害,但有時亂作為可能造成的危害更大!”“要敬畏歷史、敬畏文化、敬畏生態”。
對自然的敬畏,植根于中華文明“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根脈裏。習近平總書記正是從文明與生態興衰的深刻辯證中,思考著共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等重大倡議,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存續繪出清晰的綠色底色。
揮鍬植樹,著眼的是人類共同的夢想實踐,中國引領生態文明置於人類文明發展歷程的新高度。“建設綠色家園”“應對氣候變化”“維護全球生態安全”“推動全球生態治理”……胸懷天下,總書記娓娓道來。考量今日中國的世界角色,他説,中國應該對人類社會有更大的貢獻,更大的擔當。
有主張,更有行動。2020年秋天,中國向世界承諾了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的時間表。兩個多月後召開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宣告:到2030年,中國“森林蓄積量將比2005年增加60億立方米”。
轉過年來,又逢春日植樹時,總書記談到了其中要義:要“增加森林面積、提高森林品質,提升生態系統碳匯增量,為實現我國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維護全球生態安全作出更大貢獻。”
遠天歸雁拂雲飛,近水遊魚迸冰出。960多萬平方公里,一幅幅“青山不墨韆鞦畫,綠水無弦萬古琴”的大美圖景。“這不是別人要我們做,而是我們自己要做。”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中國共産黨的成就和貢獻,不僅是歷史性的,也是世界性的。”
樹,時間的見證者,文明的守護者。無論是“挽住雲河洗天青”的豪邁之情,還是“把淚焦桐成雨”的緬懷之感;無論是記者見面會上以“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的名句言志,還是外交舞臺上“根之茂者其實遂,膏之沃者其光曄”的旁徵博引,抑或在國內考察中時常引用的“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寓意深遠的樹,綠意盎然的樹,融匯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徐徐鋪展的歷史畫卷上。(記者 杜尚澤 賀 勇)
相關新聞
- 2020-12-07“十三五”期間中國累計完成造林5.29億畝
- 2020-11-10從荒山野嶺到林木遍佈 在京臺胞辛勤九載共建綠色家園
- 2020-08-1424年,她種了300萬棵樹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