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多國人士積極評價中國“動態清零”防疫政策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2-05-01 16:04:38 | 來源: 新華社 |
“最大程度保護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始終把拯救人民生命放在首位”“事實證明中國防疫策略卓有成效”“遵循‘動態清零’政策的國家表現更好”“‘動態清零’最明顯的好處是死亡人數少得多,經濟損失也更小”……
近來,在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給疫情防控帶來新挑戰背景下,世界多國人士高度肯定中國“動態清零”防疫政策,認為這一政策科學嚴謹、行之有效,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國際社會還認為,雖然疫情防控壓力增加,但中國各界勇於奉獻、不畏艱難,繼續攜手共築防疫銅墻鐵壁,為全球抗疫持續注入寶貴信心動力,給世界帶來深刻啟迪。
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是中國疫情防控舉措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新冠疫情暴發以來,中國政府始終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採取的“動態清零”政策最大限度護佑生命,顯著成效有目共睹。從整體人口水準看,中國新冠死亡病例數、住院病例數遠低於全球平均值。
近期,起病隱匿、傳染性強的奧密克戎變異毒株給包括中國在內的全球各國帶來疫情防控新挑戰,疫情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出現指數級上升,中國疫情防控壓力持續增加。3月以來,中國感染人數反彈,疫情波及範圍擴大。面對疫情形勢新變化,中國旗幟鮮明堅持“動態清零”總方針,最大程度保護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
世界多國人士高度稱讚中國堅持正確防疫策略,踐行“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委內瑞拉前衛生部長埃裏克·羅德里格斯、古巴共産黨中央委員會國際部副部長阿蘇阿卡、盧旺達媒體人傑拉爾德·姆班達等人士表示,中國政府防疫策略和措施科學有效,充分體現中國政府始終將拯救人民生命安全放在首位,這和一些西方國家經濟利益至上的做法形成鮮明對比。沙特阿拉伯新聞部國際媒體處總監侯賽因·沙馬裡日前接受新華社記者採訪時説,事實證明,“動態清零”有利於最大限度遏制病毒傳播,是“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生動實踐。
一些有識之士注意到,疫情越是跌宕反復,中國民眾的自覺自律和社會的團結凝聚越是彰顯。沙馬裡説,中國之所以能在多個城市採取措施阻斷病毒傳播,妥善開展安置治療,中國共産黨和政府強大的動員組織能力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肯尼亞國際問題學者卡文斯·阿德希爾指出,在應對疫情過程中,中國社會眾志成城,雖然防疫政策給工作生活帶來不便,但中國人民體現出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對政府決策給予理解支持。孟加拉國醫學專家、前世衛組織東南亞區域顧問穆扎赫爾·哈克表示,相信在民眾的支持配合下,中國會很快控制住本輪疫情。
世界認為,堅持“動態清零”為中國自身發展贏得主動,也為全球抗疫注入更多信心動力,帶來深刻啟迪。世界衛生組織衛生緊急項目執行主任邁克爾·瑞安日前公開表示,中國採取的措施“非常有力”,保證了極低的發病率、死亡率和住院率以及社會、經濟的平穩運行。英國知名科學作家邁克爾·馬歇爾在《新科學家》週刊網站發表評論文章説,“動態清零”最明顯的好處是新冠死亡人數要少得多,同時也減少了經濟損失。馬歇爾認為,從新冠死亡率到經濟增長,諸多事實表明,遵循“動態清零”策略的國家表現更好。如果更多國家實施這種策略,人類將在與病毒對抗中處於更有利的位置。下一次大流行發生時,各國政府應考慮採取“動態清零”策略遏制病毒。美國《華爾街日報》日前也不得不承認,中國“動態清零”政策效果明顯,對其他國家有借鑒意義。
新冠疫情已經持續兩年多,在全球範圍內,防疫鬆懈、麻痹疏忽的問題屢見不鮮。對此,世衛組織再次敲響警鐘。世衛組織新冠大流行突發事件委員會日前一致認定,新冠病毒仍給公共衛生領域帶來重大危險,各國絕不能放鬆警惕。該委員會主席迪迪埃·侯賽因強調:“新冠病亡率依然很高,而且病毒正在以一種不可預知的方式演變……現在不是放鬆的時候。”
越是關鍵時刻,越要咬緊牙關。實踐已證明,“動態清零”是正確的疫情防控之道。堅持“動態清零”不動搖,堅持科學精準防疫,對於中國和世界攜手贏得抗疫持久戰的最終勝利意義重大。堅持就是勝利,團結就是力量!
(執筆記者:韓冰;參與記者:郭洋、馮玉婧、胡冠、徐燁、王瑛、林朝暉、朱婉君、李振北、王峰、吉莉、劉曲、郭爽、白林、耿鵬宇、陳嬙、杜白羽、孫一然、劉春濤、汪平、章建華、蘇津、劉亞南、張墨成、李學軍、林威)
新聞推薦
- 打通供應鏈 打造“共贏鏈”——中國汽車産業“鏈”起全球2024-11-28
- 東航第9架C919入列 國産大飛機首度實現客艙局域網服務2024-11-28
- 一場兩岸青年的“雙向奔赴”卻讓民進黨當局風聲鶴唳,他們究竟在怕什麼?2024-11-28
- 2024年“遷臺記憶”臺胞祖地行活動在中國閩臺緣博物館啟動2024-11-28
- 第八屆台灣創藝生活節在深圳成功舉辦2024-11-28
- “最炫民族風”兩岸交流活動開啟清臺民族交流新篇章2024-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