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電價變貴了,但電還是缺!”

2016年,民進黨剛上臺時曾開出“選舉支票”稱,“10年內台灣不漲電價”,6年後,此項承諾正式宣告破産。

 

台灣當局經濟主管部門近日宣佈,7月起全臺平均電價上調8.4%,其中高壓、特高壓的産業用電大戶調漲15%。

 

決定一齣,島內輿論譁然。臺媒體人趙少康直批當局的能源政策徹底失敗,“錯誤的政策比貪污還可怕!”

 

“電價問題和缺電危機,都是民進黨不負責任的‘非核家園’能源政策所造成!”無黨籍民意代表高金素梅痛批,現在是“電價變貴了,但電還是缺!”

 

島內企業界既憂電價又憂供電

 

作為首當其衝的“用電大戶”,台灣企業界表示,調漲漲幅過大,企業恐難以承受。

 

有島內媒體計算,按當局漲價方案,臺積電一年恐怕要增加電費50億元(新台幣,下同)。

 

此外,儘管小商家與低壓電的商業用戶全面“凍漲”,旅館用電卻不在此列,讓旅宿業者叫苦連天。

 

台灣觀光旅館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蕭景田表示,電價在旅館業支出中佔比很大,如今調漲,更令業者經營不下去。

 

更壞的消息是,調漲電價恐怕只是第一張多米諾骨牌。島內有分析認為,調漲電價後,上游的工業用電成本提高,必然會轉嫁到中、下游,勢必帶動物價上漲,這讓島內已非常嚴重的通貨膨脹更雪上加霜。

 

除了電價,台灣産業界也擔憂供電問題。

 

想必大家都還記得今年3月3日的全臺大停電吧。只因高雄一電廠發生事故,導致包括台北、高雄在內的多個縣市549萬戶居民受到影響。而“303全臺大停電”後14天內,台灣還發生大大小小停電事故至少11次。

 

“台灣美國商會”日前發佈有關白皮書稱,經過今年三月的幾次停電,顯示台灣供電穩定已不是隱憂,而是需要馬上處理的問題,否則將失去很多投資機會。

 

“以價制量”背後,是不合理的能源政策

 

夏日炎炎,正是島內用電高峰時期。多日來,台灣用電量連創歷史新高。

 

有島內輿論認為,連日來不斷攀高的用電,讓多次對外宣稱“供電穩定、不缺電”的臺當局壓力倍增,只好期待民眾因漲價而減少用電量,以降低斷電風險。

 

臺當局聲稱,電價上漲原因之一是“臺電發電及購電成本負擔過重、造成嚴重虧損”。

 

誠然,今年以來,全球煤炭、天然氣價格大漲,致使臺電的虧損與日俱增。若台灣電價繼續“凍漲”,不能反映燃料上漲的成本,臺電今年恐虧損1500億元以上。

 

不過,臺電賠本的“鍋”可不能全部扣到全球局勢身上。

 

還是2016年民進黨上臺時。彼時民進黨宣佈推動能源轉型,要求在2025年實現所謂“非核家園”計劃,將能源結構調整為天然氣發電佔50%、燃煤佔30%、綠色能源佔20%。

 

可台灣天然氣資源並不豐富,只能依賴進口。這就讓台灣抵抗全球天然氣價格壓力的能力變得很薄弱,一旦世界局勢有變動導致天然氣價格上漲,台灣電價便要承受“不能承受之痛”。

 

民進黨廢除電價最便宜、最潔凈的核電,以致企業必須負擔沉重的減碳成本,都是讓台灣用電情勢惡化的結構性問題。這就是為什麼,島內企業用電大戶喊痛之餘,再一次呼籲核電的重要性。

 

如果臺當局不認真反思自己的能源政策,照這樣下去,恐怕真如台灣《遠見》雜誌所説,台灣還會迎來第二次、第三次的漲價,民眾要迎來“電費漲不停”的時代。

 

台灣缺的,又豈止是電?

 

缺電,只是台灣經濟發展困境中的一環。

 

一直以來,台灣投資環境有著“五缺”和“六失”的問題。具體而言,指的就是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以及臺當局失能、社會失序、台灣“立法院”失靈、經濟失調、世代失落和台灣失去了總目標。

 

這聽起來可是一幅末日景象。更糟糕的是,近幾年台灣輿論普遍認為,這一問題還在惡化。

 

其實,台灣企業界提出類似警告已有一段時日。擔任過台灣工業總會理事長的許勝雄就曾重話批評,説台灣不僅“五缺”,甚至還得加上“缺德”,成為“六缺”。當時,這樣的説法或許還顯得有些危言聳聽,如今則讓人覺得心有慼慼。

 

誠然,表面看,“五缺”“六失”讓企業缺乏投資與擴産的信心,經濟缺少持續增長的動力,民眾缺失改善生活的條件。而這一切的背後,更是臺當局缺乏責任感與擔當,缺乏自省與自我約束的能力。

 

民進黨有兩張“神主牌”:一是“反核”;一是“台獨”。近年來的民進黨種種做法已經證明,靠著這兩張“牌”收割選票、取得執政權後,他們只想在任期之內抓住一切機會吃幹抹凈,對選民的承諾早已拋諸腦後,更遑論為台灣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做出長遠規劃,所有惡果終究將甩給台灣民眾承受。

 

的確,台灣缺電。可台灣缺少的,又豈止是電?(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