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臺師:以史為鏡,追本溯源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2-07-05 12:01:16 | 來源: 中國台灣網 |
臺胞了解岑毓英抗擊外敵歷史(圖片來源:廣西百色市臺辦)
“這次活動對我來説是一次追本溯源之旅,尋根之旅。”廣西百色學院臺師鄭鼎耀説,從壯話與閩南話同為倒敘的表達,到廣西部分少數民族與台灣少數民族的一些族群的紋面習俗,再到桂臺兩地民間都有將青蛙做為圖騰的風俗,所有這些彰顯了兩岸同文同種、同根同源。
7月2日至3日,百色市組織百色臺師、臺商到百色市田林縣、西林縣開展臺胞中華歷史文化體驗活動,考察田林縣高山晚熟芒果産業(核心)示範區,參觀田林縣定安鎮、西林縣那勞鎮等地歷史文化保護單位。一路走來,鄭鼎耀還對廣西的“那”文化産生了濃厚興趣,深有感觸地作了以上表述。
“新歲薇垣擁甲兵,春來備馬欲長征,伐開環宇妖霧盡,筆畫山河定太平。”在宮保府,兩次渡臺開山撫番、疏浚大甲溪的岑毓英一首《新春伐筆》,讓臺胞們感受到他年少時立下的遠大志向和為台灣建設所做出的貢獻。百色學院臺師章國威説:“唐太宗提到三面鏡子,其中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值得我們深思。”他表示,兩岸要攜手共同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一個不重視歷史的民族是沒有未來的,我感受到了歷史的厚重感。”百色學院臺師謝乙德在參觀時看到百色市對當地各個歷史文明時期的梳理和展示,感嘆民族復興不容易,現在的發展來之不易。“我有作為中華民族一員的自豪感。”他説。(中國台灣網廣西百色市臺辦通訊員 岑秀梅)中國台灣網7月5日訊
標簽:
相關新聞
- 2022-04-29讓百年船政“活”起來
- 2022-04-15台灣歷史教授:鄭成功是兩岸人民認同的橋梁
- 2022-06-20“31”、“26”、“11”、“22”……創造財富的幸運數字
新聞推薦
- 外交部:中國消費市場正實現從“量”到“質”的變革2025-02-13
- 元宵節,解放軍用閩南語喊話臺艦2025-02-13
- 中國發現全球最古老鳥類 將鳥類起源時間提早近2000萬年2025-02-13
- 中國隊創單個代表團單屆亞冬會獎牌數新高2025-02-13
- 兩岸同春慶佳節 人間至味是團圓2025-02-13
- 中國人民銀行將在港發行兩期共600億元央行票據2025-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