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水思源|臺青參訪守護“塞上江南”的“萬里黃河第一閘”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07-06 21:51:49 | 來源: 海峽導報 |
河套平原被譽為“塞外江南、塞上糧倉”,黃河水滋養著豐饒的河套平原,正所謂飲水思源,7月4日上午,參加黃河遊記的臺青們來到巴彥淖爾市磴口縣。
三盛公黃河水利樞紐工程始建於1959年,坐落在巴彥淖爾市磴口縣境內的總幹渠的入口處。黃河在這裡由合轉分,一分為二,當地人習慣稱“二黃河”,是河套千萬畝灌區的源頭,被喻為“萬里黃河第一閘”。
臺青們參訪三盛公黃河水利樞紐,在講解員的帶領下,在水文化博物館內臺青們觀看樞紐沙盤模型、灌區電子圖等,從圖上直觀的看到黃河流經巴彥淖爾市345公里,灌溉豐饒的河套平原,主要靠東西長180多公里的總幹渠,黃河自引水又分從幹渠及各級渠道供水到田地頭和湖泊,經總排幹溝,幹溝和各級排溝進入烏梁素海,最後再排入黃河。
站在博物館頂樓就能看到三盛公水利的全貌,攔河閘全長309多米,屹立在波滔滾滾的黃河上,氣勢雄偉。
據磴口縣水利局副局長趙志敏介紹,三盛公水利樞紐工程恰似總幹渠這條血脈的心臟,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有航遠、公路運輸、發電及工業供水,漁業養殖綜合利用的閘壩工程。
“這是一個偉大的工程”,臺青楊超閎表示,對於眼前的景象,能感受黃河奔騰的磅薄氣勢。看到灌溉河套平原的黃河水源自於此,回首過往行腳黃河的歷程,再一次印證黃河蜿蜒萬里,滋潤了沿岸的土地,養育了無數華夏子民。
三盛公水利樞紐使灌區近千萬畝農田的灌溉水源有了保障,形成了萬頃良田,歷史性地把黃河水災害變成了寶貴的水資源,也讓河套平原成為國家重要的糧食及副食品生産基地。(柳瑞鴻 圖/文)
標簽:臺青黃河遊記
相關新聞
- 2022-07-04科技賦能鄉村振興,臺青為巴彥淖爾農高區點讚
- 2022-07-03“臺青黃河遊記”走進內蒙古:看一粒葵花籽的逆襲
- 2022-07-01見證蒙漢民族友好交融的歷史,台灣青年打卡鎮北臺
新聞推薦
- 二〇二五兩岸青年峰會在京開幕2025-07-04
- “抗戰是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2025“文化抗戰川渝行”活動舉辦2025-07-03
- 首屆海峽兩岸六月六曬譜日活動在上杭舉行2025-07-03
- 交流交友交心,漢臺青創城市合夥人在武漢雙向奔赴2025-07-03
- “童年想娘,老年想家”——台灣老兵高秉涵的守望與盼望2025-07-03
- 從台灣帶來一場美好的茶事2025-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