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青年中華文化研學體驗營收官:尋福閩都 情係兩岸

“我們親身體驗了多姿多彩的閩都文化,探尋了閩都文化人文精神,我們成為了好朋友。”5日,華僑大學台灣學生朱鬱暄記錄四天研學之旅精彩瞬間的視頻,在社群媒體上獲得點讚無數。

 

此前一天,2022年兩岸青年中華文化(閩都文化)研學體驗營在福建福州閉營。此次研學營是第十屆海峽青年節重要配套活動,由福建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福建省閩臺文化交流中心、福州市文化和旅遊局承辦。

 

青春不散場,兩岸學子們仍依依不捨地分享所見所感。華僑大學台灣學生黃于珊對閩劇印象深刻,在分享會上生動地講述閩劇傳統劇目《荔枝換絳桃》的經典片段,難掩對閩劇悱惻纏綿的古老唱腔喜愛之情。

 

台灣營員們紛紛表示,很高興能夠與大家相聚在有福之州,體驗閩都文化,感受兩岸文化情緣,共同觸摸歷史的深度,互鑒互學,一起成長,希望以後還能有機會再到福州,再續閩都文化之旅,共同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回顧四天的研學體驗之旅,在曇石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兩岸青年們深入了解曇石山文化的形成、曇石山與台灣古人類淵源、曇石山人種特徵、曇石山人的生産與生活等內容。

 

在鎮海樓,兩岸學子參訪福州歷史文化名城館與福州古厝展示館,了解福州城的歷史變遷,對福州古厝的保護與開發有了新的理解。

 

在書香古韻的三坊七巷,兩岸學子參訪林則徐紀念館、嚴復故居、林覺民故居等地,聆聽彪炳史冊的歷史人物故事。

 

在上下杭歷史文化街區,這裡是閩商發祥地、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節點。兩岸青年邊走邊看,感受豐富的商賈文化以及高超的建築技藝等。

 

在中國船政文化博物館和船廠遺址,兩岸學子了解近代中國科學技術、新式教育、工業製造、海防建設等方面成果。

 

“我感受到一碗肉燕背後的誠意,台灣諸味美食與福州味美食是一脈相承的。”台灣青年王紀霖在體驗同利肉燕技藝並品嘗後感動地説。

 

不少營員們對此次研學中的閩劇、“肉包肉”非遺技藝、油紙傘製作技藝等體驗印象深刻。喜歡歷史文化的華僑大學旅遊學院學生蔡皓宇現場穿上閩劇戲服,學著老師的模樣擺起姿勢,一抬一放,笑説“很有感覺”。

 

作為福建省省級非遺,福州同利肉燕製作技藝受到營員們的青睞,同利肉燕第四代傳人陳君凡向營員們傳授包肉燕技藝,打燕皮、包肉燕,晶瑩似玉、形同飛燕的肉燕擺滿盤中。營員們吃著自己包的肉燕,感受肉燕裏的閩都“蝦油味”和“濃濃鄉情”。

 

在福州煙臺山歷史風貌區,兩岸學子手作油紙傘。台灣青年葉子芃用畫筆在油紙傘暈染出層巒疊嶂,流嵐薄霧。在傘面的留白處,她寫了“山河故人”四個字。

 

“此行中,閩江、煙臺山的老洋房、坊巷的粉墻烏瓦,都裝到心裏。”葉子芃説。

 

閩都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林山特地開講閩都文化,從地理、人文多角度講述閩都文化的流變。“希望兩岸青年學子,對閩都文化多加了解共同傳承。”(中新網福州7月5日電  記者 林春茵)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