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説“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

為什麼説“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

 

8月30日,“九二共識”3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北京舉行。(中國台灣網 尹賽楠 攝)

 

8月30日,“九二共識”30週年學術研討會在京舉行,多位親歷者回顧了“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過程。當前,民進黨當局為了一黨之私,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導致兩岸關係緊張對立,台灣同胞的切身利益受到嚴重損害。此時回顧和闡釋“九二共識”達成的歷史經緯和重要意義,有助於兩岸同胞共同維護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局面,共同創造互利雙贏的兩岸關係美好未來。

 

“九二共識”達成是歷史事實,不容否定和歪曲。1992年,經兩岸雙方分別授權,大陸方面的海協會與台灣方面的海基會經過協商溝通、函電往來,達成了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海峽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後來被概括為“九二共識”。其核心意涵是,“海峽兩岸同屬一個中國,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雖然“九二共識”是各自以口頭方式錶述的共識,但其過程和內容均有明確的文件和文字記錄,雙方函電往來中都清晰表明瞭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追求國家統一的立場和態度,白紙黑字清清楚楚。

 

“九二共識”的精髓是求一個中國之大同,存兩岸分歧之小異。30年前,兩岸中國人毅然選擇以對話代替對抗、以溝通化解分歧、以協商促進合作,達成了“九二共識”,充分體現了雙方擱置爭議、求同存異的政治智慧。這一共識之所以能達成,關鍵在於雙方做到了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這一重大問題上明確表明瞭態度,在最根本上表達了中國不會、也不允許分裂的法理基礎,同時妥善處理了一些分歧,體現了巨大的包容性和善意。

 

“九二共識”的歷史性意義在於,奠定了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基礎。30年來,基於“九二共識”,兩岸開啟協商談判,推進兩岸政黨黨際交流,建立兩岸制度化協商與聯繫機制。正是“九二共識”這把鑰匙,打開了兩岸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領域大交流、大交往和大合作的局面,極大增進兩岸同胞福祉,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維護臺海和平穩定作出了重要貢獻。

 

“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定海神針,是兩岸交流交往的壓艙石。2008年至2016年,兩岸關係之所以能夠呈現和平發展局面,就是因為雙方在“九二共識”政治基礎上建立了基本的政治互信。2008年5月至2016年5月期間,兩岸實現全面、直接和雙向“三通”,兩岸定期客運航班總班次增至每週890班。2015年兩岸人員往來規模翻了一番,達到985.6萬人次;兩岸貿易總額達到1885.6億美元的新水準。

 

正是因為有這個政治基礎,台灣參與世界衛生大會、國際民航大會等國際組織活動問題才會得到合情合理的安排。正是因為有這個政治基礎,才能在2015年實現1949年以來兩岸領導人首次會晤。兩岸領導人直接對話溝通,使兩岸政治互動達到新高度。

 

2016年以來,兩岸關係之所以持續惡化,根源在於民進黨當局拒不承認“九二共識”,單方面破壞了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然而,儘管民進黨當局干擾阻撓,兩岸各領域交流仍然蓬勃開展,同胞交往合作廣泛密切,越來越多的台灣同胞選擇來大陸追夢築夢圓夢。這充分説明,“九二共識”承載的是兩岸同胞對和平、發展、交流、合作的期盼,是民心所向、大勢所趨。

 

回顧歷史是為了書寫新的歷史,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更美好的未來。我們相信,只要包括兩岸同胞在內的所有中華兒女同心同德、團結奮鬥,就一定能夠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歷史任務。(中國台灣網評論員 張亞靜)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