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後”臺青楊昕達:樂在大陸追逐光影 舞動人生

夜幕降臨。南京鬧市區新街口,人車川流不息。市中心街角,名為“舞島”的練舞房裏響起鼓點和樂聲,一位年輕人走到人群最前排,開始領舞。貼滿海報的墻壁上,倒映出他絲滑舞步的剪影,像流動的畫。

 

追逐光影和舞動人生——交織在這個年輕人生命中的兩件事,似乎在此刻達成了某種融合。舞房裏,擺設著有關影視製作、舞蹈國際賽事的獎盃,顯示主人公在一些國際比賽的舞臺上已嶄露頭角。

 

他叫楊昕達,今年24歲,來自台灣。他是兩岸婚姻家庭的後代,父親是台灣人,母親是廣東人。

 

從小學二年級起,他隨母親從台灣搬到廣州上學、生活。母親從事戲劇工作,常常在家彈古箏、寫書法。受母親熏陶,楊昕達從小對文化藝術産生濃厚興趣,高中階段就喜歡拿著攝像機到處做“拍客”。

 

直至考入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廣播電視學專業,他開始了專業影視求學生涯。後來,他擔任了5年南京大學官方宣傳片導演的職務,做過南京大學120週年校慶校友晚會的執行導演。

 

“南大給我的滋養,不僅是業務技術的提升,更在於人文情懷的熏陶:她教會我,如何用更有溫度的視角看待世界,如何在時代大背景下洞察普通人的命運。”懷著這樣的心態,他拍攝了紀錄片《向南》(三部曲),講述當代大學生學成返鄉、回饋社會的真實經歷。

 

一次偶然的旅遊經歷,讓他斬獲了國際獎項。從紐約州立大學交換留學回到南京大學後,他和校友在日本短暫旅遊了幾天,到了東京郊外的鐮倉。

 

作為旅拍達人,楊昕達發現這個環海小城保留著古樸的風貌,人們的生活慢速且原生態。他記得,當時他在路邊買了一瓶飲料,飲料瓶上寫著“Original”(本源),身邊開往東京的列車呼嘯而過。他覺得,這個“原汁原味”的味道和環境非常契合,於是將那一瞬間抓拍下來,後來在紐約廣告節上獲獎。

 

從廣播電視學專業畢業後,楊昕達的職業軌跡,卻轉向了舞蹈。

 

2021年7月,他和大陸、台灣的南大校友在南京創辦了街舞社,起名“舞島”,寓意將這裡打造成城市中以舞會友的小小棲息地。

 

首次創業、商業化運作,楊昕達投入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從跑腿找場地,到舞房裝修塗鴉,再到招募學員,他都親力親為。雖然吃了不少苦,但舞房經營漸入佳境,半年多時間就實現了盈虧平衡。

 

“目前市中心的這個舞房有270平方米,有19位街舞老師,教授傳統街舞、爵士舞、現代舞等課程,累計學員超過500名,學員規模還在擴大。”他介紹。

 

楊昕達告訴記者,之所以開街舞社,也是和興趣愛好密切相關——街舞幾乎伴隨著他的整個成長經歷。

 

在小學時,因為好動,他被媽媽送去學習街舞。彼時,廣州街舞培訓機構寥寥無幾。學跳街舞后,他覺得很“上頭”,一發不可收拾,堅持到現在。

 

在紐約交換學習期間,他擔任了當地舞隊Culture Shock的編舞師,並帶領團隊前往美國奧爾巴尼比賽。“街舞視覺上很酷炫,但編舞卻非常枯燥。我曾經為了編排好看的隊形和層次,畫了這麼厚一本A4紙合訂本”,他用手示意。

 

長時間在影視、舞蹈兩個“頻道”切換,楊昕達突發奇想,他覺得兩者是共通的:影像是媒介,舞蹈也是媒介,傳遞人的思想與情感,在輸出中獲得共鳴。那麼,能不能融入影視與街舞,創作跨界藝術作品?

 

他找到了這樣的表達載體,拍攝製作了《靜止與躁動》。

 

這個街舞短片,講述了廣州一對愛好街舞的兄妹不幸罹患漸凍症、與病魔抗爭的故事。隨著病情發展,兄妹倆原本靈活的身軀,逐漸發展到全身都無法動彈,但仍熱愛舞蹈、熱愛生命。

 

“這是一部舞蹈影像,把編導、敘事、編舞做了整合。”讓他不曾想到的是,該短片因獨創的方式、感人的情節打動了評委,最後在北京國際舞蹈影像藝術季上獲得最佳表演獎。

 

推波助瀾般,這給了楊昕達更多創業的靈感。他籌備在南京台灣青年創業學院開設影視工作室,尋找興趣與創業結合的更多可能性。

 

多年在廣州、南京的生活經歷,讓他産生了強烈的歸屬感。“廣州、南京就是我的第二、第三故鄉,家的感覺就是安全感。我才24歲,人生還有很多可能性,樂見這些可能性在未來開花結果。”(中新網記者 朱曉穎)

標簽:臺生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