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鹼地上的豐收密碼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10-11 15:14:43 | 來源: 新華社 |
點擊收聽↓鹽鹼地上的豐收密碼
“夏天水汪汪,冬天白茫茫,旱了收螞蚱,澇了收蛤蟆”。鹽鹼地一度被稱為土地的“絕症”。作為濱海鹽鹼地和沖積平原的典型代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鹽鹼土壤面積達64.5萬畝,佔全區耕地總面積的79.5%。
近年來,山東省東營市通過科學合理改良和品種選育,激活“沉睡”的寶貴資源,“十年九不收”的鹽鹼灘塗日漸變身“生態糧倉”。
這是8月17日拍攝東營墾利區“田之源”鹽鹼地綜合利用示範園(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據統計,中國鹽鹼地面積約15億畝,其中可利用的鹽鹼地約5億畝。喚醒這一“沉睡”的資源,可有效提高土地增量,實現耕地資源擴容、提質、增效。
近年來,中國實施了一系列措施進行鹽鹼地的綜合利用,並取得了積極成效。農業農村部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中國在改良後鹽鹼地上種植的水稻,平均每公頃産量可達6噸。如果全球鹽鹼地能多利用1%,相當於世界糧食增産5000萬噸,按人均佔有400公斤計算,能夠滿足1.2億人一年的用糧需求。
中國鹽鹼地正在走分類開發的路子。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研究員董合忠説,重度鹽鹼地種植耐鹽性強的植物,要以生態保護為主;中度的可搭配種植耐鹽作物,如棉花、高粱等;輕度鹽鹼地可以開展糧油作物種植,提倡糧食作物與棉花、大豆等輪作,用養結合實現可持續發展。
金秋時節,産棉大縣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西小王鎮6萬畝鹽鹼地棉花進入采收季。9月28日,山東省濱州市無棣縣西小王鎮棉農在采收新棉。新華社記者 范長國 攝
目前,中國根據西北灌區鹽鹼地、西北內陸鹽鹼地、東北蘇打鹽鹼地、黃淮海平原鹽鹼地以及濱海鹽鹼地五大鹽鹼地類型,建立了上覆下改阻鹽控鹽、暗管排水脫鹽控鹽、耕作破土壤粘閉降鹽等數十套鹽鹼土高效利用技術模式。
在山東省東營市墾利區根治鹽鹼改善生態建設高標準農田,管道節水降鹽新模式使土壤鹽分下降到可正常耕作的水準。
2021年,蓋俊山在墾利區流轉了3000畝鹽鹼地,通過國家發明專利技術的封域雙層真空負壓阻控綜合技術體系改良後,鹽鹼地含鹽量由原來16‰降為3‰左右。用科技力量將鹽鹼地改良成米糧川,利在韆鞦。
這是在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海水稻種植基地拍攝的耐鹽鹼水稻種子樣品(2021年1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朱崢 攝
當前,中國治理鹽鹼地理念發生了變化,從治理鹽鹼地適應植物,到選育耐鹽鹼植物適應鹽鹼地。
以山東為例,目前已改造鹽鹼耕地580萬畝,創建國家鹽鹼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鹽鹼地生物資源與評價利用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臺11個,培育耐鹽鹼新品種200余種。
目前,多個高端科研院所育種團隊在黃三角農高區蒐集保存了耐鹽鹼種質資源1.8萬份,初步選育出了37個新品係。
從“改地適種”到“改種適地”,鹽鹼地正脫胎換骨,展露新顏。
8月25日,在地處黃河岸邊的內蒙古烏海市海南區巴音陶亥鎮的鹽鹼水對蝦養殖園區,工作人員在查看對蝦生長情況。新華社記者 劉磊 攝
不僅如此,中國在鹽鹼地上還發展了耐鹽鹼中草藥、牧草、林果等特色作物種植。目前,中國正在更大的廣度挖掘農業生産潛力,推動鹽鹼地綜合利用進入快車道。
2021年,中國糧食産量連續第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達到483公斤。中國在注重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秉持宜糧則糧、宜經則經、宜牧則牧、宜漁則漁、宜林則林的大食物觀,曾經沉寂的鹽鹼大地鳴奏出生産、生活、生態和諧發展的交響曲。
編輯:楊慕茜
製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相關新聞
- 2022-10-11我們的田野——最美秋色是豐收
- 2022-09-26天空視角瞰“豐景”
- 2022-09-23中國農民豐收節來了! 各地農民忙收穫
- 2022-09-22農民豐收節 | 慶豐收 迎盛會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