貿易額十年翻番 兩岸融合發展持續走深走實!

2011年,兩岸貿易總額達到1600.3億美元。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尤其在當時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劇增的背景下,兩岸經貿交流合作逆勢上揚,表現格外亮眼。

 

彼時,為了應對歐債危機,美歐日澳等發達經濟體紛紛推出量化寬鬆政策,通過“變相印鈔”強力救市。但這一操作卻造成石油、糧食等國際大宗商品價格高漲,最終將壓力傳導至廣大發展中國家和新興經濟體。

 

台灣地區的外部國際經濟環境險象環生,島內經濟面臨國際熱錢涌入、新台幣升值、能源及原物料價格上漲等多重壓力,形勢相當嚴峻。但在重重考驗面前,兩岸經貿交流合作的持續穩定發展,給台灣經濟注入了動力和活力,成為台灣經濟成功“渡劫”的關鍵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2010年9月11日,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和海峽交流基金會完成換文程式,同意《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和《海峽兩岸知識産權保護合作協議》于2010年9月12日實施。而ECFA貨物貿易早收計劃則從2011年元旦開始實施。如前文所述,2011年,兩岸貿易額突破1600億美元,這一方面説明ECFA在擴大貨物和服務貿易方面已經取得明顯成績;另一方面也證明兩岸經貿合作潛力巨大,前景無限。

 

2021年,兩岸貿易額已增長至3283.4億美元,10年間翻了一番。數據顯示,兩岸貿易額佔大陸外貿的比重從2011年的4.4%增長至2021年的5.4%。另據台灣方面統計,兩岸貿易額佔台灣地區外貿比重從2011年的28.6%增長至2021年的33%。十年來,臺商對大陸投資穩定增長。截至2011年,臺商投資大陸項目累計85772個;到2021年底,臺商投資大陸項目累計達到124142個,十年間增長44.7%。大陸穩居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臺商島外投資第一大目的地。

 

這十年,兩岸經濟融合發展持續走深走實。2018年以來,大陸方面先後出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助力臺胞臺企發展的“11條措施”“農林22條措施”,以及擴大開放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設個體工商戶的政策,助力臺胞臺企分享更多大陸發展機遇、享受更多同等待遇。江蘇、浙江、福建等地上千家臺企享受各類稅收優惠,數百家臺企獲得工業轉型升級、綠色製造、智慧製造等專項資金支持。截至2022年6月,有41家台資金融機構獲批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資格,有53家臺企在大陸上市。

 

與此同時,兩岸經貿合作平臺增多,成效顯著。兩岸企業家峰會有力推動兩岸企業合資合作,成為兩岸最重要的企業家交流合作平臺。在安徽合肥、福建廈門與泉州設立海峽兩岸積體電路産業合作試驗區,在山東設立海峽兩岸新舊動能轉換産業合作區,在廣西、湖北、四川、江西和湖南設立5個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支持昆山深化兩岸産業合作試驗區開展對臺先行先試。截至2021年,5個海峽兩岸産業合作區共有台資項目350多個,總投資額超1000億元人民幣。各地持續舉辦特色鮮明的涉臺經貿活動,推動一批優質項目對接落地,兩岸經濟交流合作熱度持續、成效更實。

 

擴大兩岸經貿合作、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是兩岸民心所向、大勢所趨,是任何人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事實充分説明,無論是民進黨當局出於政治私利的人為設限,還是疫情等突發事件、偶發因素,都改變不了兩岸經貿合作的堅實基礎、客觀需求和不竭動力,更抹殺不了由此為兩岸同胞特別是台灣同胞帶來的巨大利益福祉。(文/關其行)

標簽:兩岸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