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胞“紮根”大陸距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與祖國共成長

“未來,在與大陸一起前進的路上,我們臺胞一定不會缺席,而且充滿機會和希望。”在福建平潭綜合實驗區,吳政言連日來持續關注著正在北京召開的中共二十大。

 

位於福建省東部的平潭島,是祖國大陸距離台灣島最近的地方,其東面與台灣新竹相距僅68海裏。來自台灣高雄的吳政言2012年隻身來到平潭創業,十年間見證了平潭翻天覆地的變化。

 

“尤其是,平潭對台灣同胞非常照顧,出臺了一系列惠臺利民政策措施,為建設兩岸同胞共同家園做出很大努力。”吳政言説。

 

平潭台灣同胞投資企業協會成立於2013年,吳政言在2019年當選會長,出生於1985年的他當時是大陸最年輕的臺協會會長。從成立之初的30多家到現在的400余家,吳政言認為,平潭臺協會員數的增加體現了臺商在平潭的發展壯大。

 

“登陸”10年的吳政言,常鼓勵一些沒到過大陸的臺胞先來平潭試水。“這裡是一個很好的聯結點,離台灣很近,又可以對接大陸很多省份。”他説,“現在大陸機會很多,要沉下心去挖掘。”

 

吳政言表示,“台獨”分裂勢力破壞兩岸關係,這是在大陸發展的臺胞都很不願意看到的。“我們很樂見兩岸和平統一、融合發展,相信這對我們才是比較好的結果。”

 

作為大陸唯一的對臺綜合實驗區,平潭十年來積極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致力打造臺胞臺企登陸第一家園先行區。圍繞“一島兩窗三區”定位,平潭堅持推進兩岸經貿、文化、社會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同胞在平潭融合發展。十年來,嵐臺人貨往來更加便利、交流融合更加緊密,建設兩岸同胞共同家園的願景逐漸變為實景,越來越多臺胞跨海而來安居樂業。

 

年逾七旬的臺胞何樹明2014年來到平潭,遇上中國(福建)自由貿易試驗區平潭片區獲批設立的好時機。他成立一家生物科技公司,採用紅外線有機肥技術進行土質改良,深耕生態農業。

 

“我運氣很好,這個年齡可以跟一個地方一起成長。”何樹明説,二十大報告提出“推進碳達峰碳中和”,生態農業在其中大有可為。

 

在平潭台灣創業園,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的晶圓測試及封裝生産線運轉不停,工作人員正在對剛從台灣晶圓代工廠寄來的100片8寸晶圓進行測試、減薄、切割、挑粒。

 

“兩岸産業融合得越來越深,這個情形是非常普遍的,我們就是個典型的例子——公司有台灣人也有本地人,我們接下訂單後在平潭進行設計,在台灣的晶圓代工廠生産,再回到平潭做測試封裝、出貨。”宗仁科技(平潭)有限公司總經理陳孟邦説,兩岸應該多進行産業的合作、民眾的交流。

 

陳孟邦是台灣台中人,2011年受平潭的招商引資推介所吸引,把自己深圳公司的主業遷到了平潭。平潭交通的巨變,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曾帶著外國合作夥伴乘輪渡來考察,夥伴抱怨路途辛苦;海峽大橋建成,告別“車等船”時代;如今,雙向時速百公里的海峽公鐵兩用大橋通車,他的客戶常乘坐高鐵從上海虹橋或深圳直達平潭。

 

“憑藉交通的便利,平潭如今連接上長三角和珠三角。”陳孟邦相信,隨著大陸的騰飛,臺胞在這裡發展有無限的機遇。

 

對於兩岸共同家園願景的實現,陳孟邦也充滿期許。他認為,吸引台灣人到平潭,需要相適應的産業,讓更多人找到舞臺。

 

“二十大的召開,堅定了我們在這裡好好努力、好好奮鬥的信心。”陳孟邦表示,未來會加大投資,繼續擴大産能,希望在平潭打造一個上市公司。“平潭未來一定是一片熱土,我們只是早點來而已。”

 

“青年強,則國家強。”在平潭創業的台灣青年林智遠深有同感,“民族復興的歷史車輪滾滾向前,我們生逢其時。”

 

今年是林智遠來到平潭的第七個年頭,在他和夥伴們的努力下,曾經寂寥的小漁村北港村,擁有了“石頭會唱歌”這張海內外聞名的旅遊“名片”,旅遊收入從零增長為年均2000多萬元人民幣。以平潭為起點,林智遠開始走進更多大陸村莊。

 

“很榮幸跟許多台灣青年一起生活在這個時代,對於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我們都參與其中,也樂在其中。”林智遠説,他將講好平潭故事、兩岸故事,做好兩岸交流,希望兩岸的未來由兩岸青年共同創造,攜手並進,早日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源:中新網 中新網記者 閆旭)

標簽:二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