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源中華文明|山西陶寺遺址:尋找最初的“中國”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2-11-03 10:49:52 | 來源: 新華社 |
陶寺遺址位於山西省南部的襄汾縣陶寺鄉,地處汾河岸邊、臨汾盆地。從1978年首次發掘至今,陶寺遺址陸續發掘出城墻、宮殿區、大型宗教禮制建築、王陵區、管理手工業作坊區、政府掌控的大型倉儲區和普通居民區。考古實證表明,4000多年前,這裡是一處政治、經濟、軍事和宗教中心。
陶寺遺址被稱為最初的“中國”,有哪些重大發現和重要文物實證了這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陶寺考古隊領隊高江濤帶您一一解密。
考古發現,這裡有一處面積約280萬平方米的城址,距今4300年至3900年。
在陶寺遺址宮城的城墻上,考古人員發現了一種“闕樓”式建築。“闕樓”從宮城南東門的南城墻上延伸出來,共有兩處,它有防禦功能,也有禮儀作用。
陶寺遺址宮城南東門址
當時的社會生産和生活是怎樣的場景?當時人們生活的器具有哪些呢?鬲、扁壺等文物為我們逐漸還原當時的生活場景。“鬲”就是煮飯的鍋,“扁壺”用來打水。
扁壺
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考古專家和天文學家初步得出的結論,陶寺觀象臺形成于約4100年前,是目前考古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觀象臺。
陶寺遺址“觀象臺”
在陶寺遺址,考古人員還發現了比甲骨文早近800年的成熟的文字,在一個扁壺上發現了用硃砂書寫的文字,被稱為“朱書文字”。
陶寺王墓、宮城等所體現的“王權”社會,各類禮樂器所反映的“禮制”文明,以及最早出現的“銅器群”,均與夏商週三代文明以及逐漸形成的華夏文明有明顯傳承關係,是華夏文明眾多根脈中的“主”根。
“一系列考古證據鏈表明,陶寺遺址可以被認為是最初的‘中國’,它提供了一個以政治為中心的國家都城遺址的範例。”高江濤説。
出品人:孫志平 趙東輝
監製:張平鋒
製片人:李傑 柴海亮
統籌:王健 張旭東
主持人:危穎
記者:趙陽 姜含章
編輯:危穎
包裝:夏勇 郝一林
海報:楊震男
書法:胡石
攝製:王江環
新華社音視頻部
新華社山西分社
聯合製作
相關新聞
- 2022-11-01仰韶考古首次發現笄形骨器 或與早期手工紡織有關
- 2022-10-21奮鬥者·正青春丨陳國科:鍾情田野考古 破解中華文明密碼
- 2022-10-12“海上絲綢之路”千年古港——溫州朔門古港揭開面紗
新聞推薦
- 粵港澳大灣區、長江經濟帶等區域前4個月外貿成績亮眼2025-05-23
- 同心越山海 共敘兩岸情——川渝臺“大手牽小手”南溫泉定向山徑賽舉行2025-05-23
- “廈金童樂 艾香傳情”2025年兩岸金胞親子研學營在海滄成功舉辦2025-05-23
- 汕頭市英歌隊首次赴臺演出圓滿成功載譽歸來2025-05-23
- 敦煌樂舞文化主題展2025年最終站在新竹啟幕2025-05-23
- 台灣大叔獨自旅行 大陸網友溫情守護2025-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