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開啟交流35週年 川臺交流合作接續輝煌

今年是兩岸開啟交流35週年。四川省臺辦昨日發佈該省對臺工作35年整體工作情況稱,截至2022年9月,來川台灣同胞超過750萬人次,交流項目達到9264項;在川台資企業2645家,投資總額達213.66億美元;2021年川臺貿易額達到518.69億元人民幣,台灣地區躍升為四川省第四大貿易夥伴……從交流交往走向交融交心,四川對臺工作匯聚起推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磅薄力量。

 

熙來攘往,迎來川臺大交流

 

1987年,台灣當局宣佈赴大陸探親後,不少在臺的四川籍老兵踏上返鄉歸途,成為四川與台灣交流合作的參與者、見證者與推動者。2008年底,隨著四川與台灣開通直航,海峽天塹終變通途。四川厚重的巴蜀文化、瑰麗的自然風光與獨特的風土人情,每年吸引台灣同胞來川旅遊探親超過40萬人次。川酒川菜、蜀藝蜀戲、民族歌舞等巴蜀文化閃耀台灣,傾倒寶島民眾。大熊貓“團團”“圓圓”赴臺,成為密切川臺交流的情感紐帶。“天府四川寶島行”“台灣·四川活動周”等高規格川臺交流活動,在島內颳起“四川旋風”,從民間交流到高層往來,兩地真情互動不斷,形成了四川與台灣大交流局面。

 

投資促進,帶動産業大合作

 

自1988年首家台資企業落戶四川,四川搶抓西部大開發戰略機遇和台灣産業外移機遇,積極面向台灣開展投資促進活動,並先後獲設“海峽兩岸科技産業開發園”“台灣農民創業園”,廣泛邀請臺商來川交流考察,主動與台灣工業總會、電電公會、工商協進會等重要工商團體建立聯繫、加強合作。富士康、仁寶、緯創、群光、統一、旺旺、臺玻、佳美、新光三越等台灣知名企業先後到四川布點設企,四川逐步成為臺商投資祖國大陸西部的首選地。川臺産業合作從散點式、小規模發展到集中式、集群化發展,形成了以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百貨零售、建築建材為主的優勢産業集群。

 

以通促融,經貿合作實現新發展

 

“遠方來的四川客,留下來的創業者。”這是紮根成都22年的臺商柯金光對自己“蓉漂”生活的概括。他直言喜歡四川開放包容的文化,“這裡不僅是安逸之城,更是創業之都”。

 

與柯金光感同身受的臺商還有許多。他們主動搶抓四川重大戰略機遇疊加帶來的廣闊發展空間,加快在川洽談對接、投資佈局,實現了更好更大發展,在電子信息、食品飲料、百貨商貿、建築建材等方面形成優勢産業集群,發展勢頭強勁,有力助推了全省現代産業體系建設和對外開放能級提升。在四川省五個萬億級支柱産業中,台資電子信息企業産值約佔全省電子信息産業産值的近1/4;食品飲料産業方面,台資企業保持品牌優勢,穩中有增,産值超百億元,為全省萬億級産業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以惠促融,台灣同胞提升獲得感

 

“你們做了多少,我們就受益多少!”在《關於促進川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川臺70條”)發佈實施一週年座談會上,臺企四川省宜賓惠美線業有限責任公司代表孫俊的發言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四川省以“同等待遇、廣泛受益、共享機遇”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相繼出臺“川臺70條”“26條措施操作指南”“四川支持臺企12條”“農林22條操作指南”等一系列落實落細措施,並組織政策宣講會、座談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廣泛宣傳。同時建立39個省直部門(單位)聯絡員機制,為台灣同胞在川享受同等待遇、共享四川發展機遇提供政策支持和措施保障。如今,40家台資企業獲授四川“台資明星企業”,多家臺企入榜四川100戶大企業大集團名單,榮獲“四川省優秀服務業企業”“2021中國農産品百強標誌性品牌”等稱號。多位台灣同胞榮獲四川省級、市級“青年五四獎章”“三八紅旗手”“五一勞動獎章”等榮譽稱號。多位台灣同胞入選“天府峨眉計劃”“蓉城人才綠卡”,在川台灣同胞參與並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責任感持續增強。

 

來川創業的臺青林姿佑表示:“很慶倖自己身為一名中國人,趕上了中華民族邁向偉大復興的新時代。”從事少數民族文創項目的臺青林怡君直言:“要用文旅文創推動兩岸文化交流,我堅信,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征程上,會有更多台灣青年加入。”據了解,截至目前,已有2200多名台灣青年紮根天府之國追夢圓夢。(中國台灣網、四川省臺辦聯合報道)中國台灣網11月3日訊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