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以歷史建築細訴家國情懷

香港:以歷史建築細訴家國情懷

 

圖為展覽現場。

 

風格中西合璧、建築實用優雅的孔聖講堂,親歷了辛亥革命後赴港文士為傳承國學所開展的文化活動;鋅鐵蓋頂、外墻斑駁的黃毛應玫瑰小堂,曾作為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地和駐紮據點……位處祖國南疆的香港,不少建築都與近代中國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息息相關。日前,由國家文物局和香港特區政府特別策劃的“血濃于水:香港歷史建築中的家國情”展覽在香港九龍公園文物探知館開幕。140件精心挑選的文物、照片、影片和建築模型,細訴香港與祖國之間的緊密聯繫,將連綿悠長、歷久彌新的家國情懷娓娓道來。

 

回眸百餘年間香港與內地同胞血濃于水的感人往事,香港特區政府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直言,在香港回歸祖國25週年之際舉辦此次展覽,意義深遠,“展覽將歷史建築的‘有形’載體所承載的‘無形’但濃厚的家國情懷,活現在市民眼前。”

 

香港的土地上歷史建築星羅棋佈,截至2022年11月,已有132項根據《古物及古跡條例》列為法定古跡,另有約1200項評定等級並受行政措施保護。

 

展覽現場的逾20幢歷史建築中,有傳統的中式建築,例如祠堂、廟宇、書室,也有西洋和其他外來族群的建築,例如教堂、清真寺、警署、民宅等。這些風格多元、屹立古今的建築反映了香港中西薈萃、開放包容的文化面貌,更承載著獨特的歷史使命,串起香港與內地風雨同舟、甘苦與共的情感紐帶。

 

展覽起始是題為“心繫神州 作育英才”的展區,等比例縮放的校舍建築模型引得幾名學生駐足觀賞。辛亥革命後,前清翰林和文士南來香港,與本地紳商攜手為保存中華傳統文化而勞心勞力,在講學辦學之餘亦捐錢捐地,興建教學大樓傳承國學文化。

 

“1927年香港大學文學院成立,1931年鄧志昂樓落成,1932年馮平山圖書館啟用,1935年孔聖講堂正式對大眾開放……”與同伴相約前來的黃同學默念著展板上的內容,又拿起手機將展品一一拍照記錄。

 

在“同仇敵愾 抗日救國”展區的香港大會堂展板前,一名手提公文包、氣質彬彬的中年男子正細閱內容。記者與之聊起,才知他是九龍一所中學的歷史老師,趁午休時專程過來參觀。提起抗日戰爭時期的歷史,他有感而發,“在香港淪陷的3年零8個月裏,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英勇抗日、拯救文化界人士脫離險境的事跡令人永志難忘。”

 

1962年落成的香港大會堂,內設紀念花園和十二邊形紀念龕。香港回歸祖國後,特區政府將載有115名港九獨立大隊烈士姓名的名冊安放在紀念龕中。香港大會堂自2014年起每年9月3日舉辦抗戰勝利紀念日活動。

 

臨近展覽結束,在題為“風雨同舟 相濡以沫”的展區中央,陳列著尖沙咀九廣鐵路九龍總站及鐘樓的模型。“九廣鐵路就是香港九龍至廣州的火車路線,早期由英段和華段組成,兩段鐵路通車後,香港市民和旅客便可乘搭直通車由九龍總站直達廣州。”展覽工作人員介紹説。

 

于1916年竣工啟用的九龍總站由紅磚和花崗岩建造,站房側面有拱門型結構,並輔以羅馬式石柱及尖頂等裝飾,高45米的鐘樓與維多利亞港對岸的香港島遙遙相望。有觀眾從各個角度拍攝著建築模型的外觀,慨嘆道,“它不僅是香港地標式建築中的經典之作,亦見證著香港與內地的交通運輸系統唇齒相依、一脈相連。”

 

隨著香港經濟的騰飛,九龍總站逐漸被市區基建環繞,後於1978年拆除,騰出來的土地和路軌化身香港太空館、香港文化中心和香港藝術館,與保存下來的鐘樓一道成為香港科學和文藝的地標。如今立於尖沙咀東部市政局百週年紀念花園內的6條花崗石柱,正是原九龍總站的建築構件。

 

“溫故知新,縱然時代變遷,歷史建築和文物依然銘記著香港與內地同胞之間休戚與共、危難互濟的家國情懷。”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陸進親手挑選了此次展覽的每一件展品,他動情地説,“香港歷史建築承載著香港特有的城市記憶,也承載著中華兒女共同的歷史記憶,希望民眾從歷史中汲取團結一致、攜手奮進的精神力量,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貢獻。”(記者  陳  然 文/圖)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