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編輯:王瑞穎|2022-06-20 11:24:57|來源:新華社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俯瞰粵港澳大灣區,廣州市南沙區位於其地理幾何中心。自1993年5月廣州南沙經濟技術開發區設立以來,經過近30年發展,南沙已發展成為區域功能中心。

 

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深圳前海、廣州南沙、珠海橫琴是大灣區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合作的三大重要平臺。近日,國務院印發《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廣州南沙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徐徐起勢 科創引領

 

5月27日,人工智能公司雲從科技在上交所上市,這是廣州南沙本土培育的首家科創板企業。依靠粵港澳大灣區市場,公司發展迅速,研發了100余項自主可控的全鏈AI技術。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工作人員在南沙雲從科技展廳演示“智慧航顯”應用場景(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工作人員在南沙雲從科技展廳演示“校園一臉通”應用場景(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雲從科技從無到有、由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正是大灣區加快建設的生動注腳。2021年,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總量約12.6萬億元人民幣,比2017年增長約2.4萬億元人民幣;進入世界500強企業25家,比2017年增加8家;廣東省現有高新技術企業超6萬家,其中絕大部分都在粵港澳大灣區,比2017年凈增加了2萬多家。

 

廣州南沙是大灣區重大合作平臺之一。隨著大灣區的建設,廣州南沙步入快速發展期。《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打造廣州南沙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共建創新發展示範區。

 

規劃目標正在變成現實。全區已集聚400余家人工智能企業,其中的廣州宸境科技有限公司致力於空間智慧開發。“選擇在南沙創業正是看中了當地在人工智能領域已形成的産學研集聚優勢。”公司聯合創始人曹田甜説。

 

基礎科研是南沙區和大灣區發展中的短板。近年來,隨著眾多高端科研機構的聚集,南沙開始成為大灣區突破基礎科研瓶頸的重要支撐。從基礎科學到前沿科技,從慶盛科技創新産業基地到規劃99平方公里的南沙科學城,一批大院、大所、大科學裝置已進駐。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與廣州南沙中國科學院明珠科學園一路之隔的科苑壹號是南沙首個專門為中科院等科研單位打造的人才安居項目(6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中科院明珠科學園首期工程即將收官;歷時3年建設的香港科技大學(廣州)將於今年9月招生;南方海洋科學與工程廣東省實驗室(廣州)已匯聚16個院士團隊……

 

“南沙的科創已經起勢,展現出強勁的後發優勢。”中山大學自貿區綜合研究院院長符正平説,建設科技創新産業合作基地就是此次總體方案提出的五大重要任務之一。

 

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正以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為依託,加快建設國際科創中心。南沙處於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人字形”走廊交匯點,是大灣區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主要承載區。

 

香港科技大學霍英東研究院院長高民2007年來到南沙,當時一片荒蕪的南沙如今已聳立起棟棟孵化器、創新工場。“隨著國際化人才特區加快建設,高層次人才紛至遝來。過去很多人要送小孩到中心城區上學,現在南沙引入了優質教育、醫療資源,解決了人才的後顧之憂。”他説。

 

科創蓄力推動南沙經濟實現高品質快速躍進。“十三五”期間,南沙地區生産總值由2015年的1063.23億元增長至2020年的1846.11億元,年均增速9.6%以上。面對近年外部挑戰和新冠疫情衝擊,南沙依然取得不俗成績。立足新發展階段,南沙出臺政策力求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等“四鏈”深度融合,推動創新發展邁出新步伐。

 

通江達海 牽手世界

 

6月1日,以航天産品研發為主業的中科宇航探索技術有限公司正式遷入廣州南沙。選址南沙的考量,除了當地發力深空産業的政策支持,還有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火箭在南沙産業基地生産出廠後,無論是走海運發往海南發射場,還是執行海上發射任務,都能大大提高火箭産品的運輸效能。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州城市發展,以珠江為軸帶,一路“東進”“南拓”。2005年4月設立南沙區,廣州從濱江邁向濱海,由江入海開啟城市發展新格局。作為全市唯一齣海通道,南沙成為連接珠三角城市群的重要樞紐性節點。

 

南沙距香港38海裏、澳門41海裏,方圓100公里內匯聚了粵港澳大灣區全部11座城市以及廣州機場、深圳機場、香港機場等繁忙的國際空港。地理幾何中心代表了城市的先天稟賦,但需要不斷完善航運、空運、鐵路、地鐵等基礎設施,才能讓南沙轉變為交通中心,進而成長為功能中心。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中鐵大橋局建設的南(廣州南沙)中(中山)高速公路洪奇門特大橋主橋開始架設鋼箱梁(6月15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大灣區建設以來,南沙加速構建粵港澳大灣區“半小時交通圈”。廣州地鐵18號線首通段開通運營,南沙大橋、明珠灣大橋通車,從慶盛站乘高鐵,35分鐘可直達香港西九龍。隨著將來深中通道南沙支線、獅子洋通道、廣中珠澳高鐵等建成通車,廣州南沙協同港澳共建高水準開放門戶的基礎將更加堅實。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南沙港四期全自動化碼頭(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南沙港,世界最繁忙的港口之一。2021年,南沙港集裝箱吞吐量完成1766萬標準箱,開闢了135條外貿航線。在基於北斗導航而建的南沙港四期全自動化碼頭,幾乎看不到工人忙碌,只有自動運行的機械。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南沙港鐵路的跨江鐵路橋(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廣州港集團副總經理宋小明説,去年底南沙港鐵路開通,打通了海鐵公聯運“最後一公里”,中歐班列逐步增多,大大提高南沙“鏈”接全球的能力。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這是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廣州南沙新區片區(6月16日攝,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 攝

 

買全球、賣全球——通聯內外的開放門戶讓南沙成長為跨境電商發展高地。目前累計有約600家企業在南沙備案開展跨境電商業務。今年1月至5月,跨境電商進出口值約150億元,同比增長約87%。

 

貨暢其流,人暢其行。在國際經貿舞臺上,南沙顯示度不斷提升,一個新的國際交往平臺正在搭建。大灣區科學論壇永久會址正在籌建,國際金融論壇(IFF)全球年會連續舉辦。南沙將進一步融入區域和世界經濟,構築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建設的國際經濟合作新平臺。

 

改革攻堅 試驗示範

 

從事貿易行業的于崇剛曾是南沙口岸大廈的常客,大廈裏分佈著多個政務部門,辦手續、跑流程,從前的來回奔波讓他對這座大樓印象深刻。“現在隨著數字政務改革落地,智慧海關配套齊全,線上辦理業務方便快捷。有一天我路過這座大樓,突然意識到已經3年多沒進去過了。”他説。

 

自掛牌以來,南沙自貿片區累計形成了789項改革創新成果,多項舉措在國家和省市層面複製推廣。從國家級新區到自貿試驗區,從粵港澳全面合作示範區到立足灣區、協同港澳、面向世界的重大戰略性平臺,南沙在國家發展大局中的戰略地位在變化中提升,不變的是南沙區持續的改革試驗。

 

近年來,南沙以深化制度型開放為牽引,探索粵港澳三地規則銜接和機制對接。今年4月,廣州南沙粵港合作諮詢委員會迎來成立一週年。“咨委會成立後,南沙與香港的合作變得更加緊密。”咨委會香港工作站主任廖靄儀説。

 

建設全球溯源中心和全球優品分撥中心,社會投資類建設項目“交地即開工”,創立港澳專業人才在內地申請職稱評價標準體系……瞄準國際最高標準,今年5月,南沙營商環境創新試點再出發,旨在打造標杆“試驗田”。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一輛由小馬智行運營的自動駕駛計程車,在廣州南沙一個自動駕駛停靠站等待乘客(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為大灣區再注新動能——廣州南沙從地理幾何中心走向區域功能中心

 

一輛由小馬智行運營的自動駕駛計程車行駛在廣州南沙道路上(6月15日攝)。新華社記者劉大偉攝

 

在無人駕駛領域,小馬智行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南沙區的敢闖敢試。公司副總裁莫璐怡説:“南沙在全國率先發佈智慧網聯汽車道路路測政策,全域開放公開道路測試區,率先發放面向自動駕駛的貨運許可,需要勇氣和魄力。否則,我們就難以發展成為自動駕駛獨角獸企業。”

 

金融改革是改革攻堅的硬骨頭。在上級支持下,南沙穩步推進金融市場互聯互通。去年2月,廣州期貨交易所落地南沙,境外機構首次獲准入股內地期貨交易所。今年5月,南沙新區片區合格境外有限合夥人(QFLP)境內投資試點落地,被業內譽為“最寬鬆”試點。

 

江海交匯春潮涌,更多的改革舉措將在南沙試行。

 

“灣區有大未來,南沙有大機遇。”廣州市委常委、南沙區委書記盧一先説,“新定位、新使命對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只要堅持在更高起點上推進改革開放,南沙的高品質發展之路定會越走越寬廣。”(記者肖文峰、周強、馬曉澄、周穎)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