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大熊貓“奶爸”“奶媽”追思 “團團”:兩岸情緣深
“我當然記得福州大夢山,那是‘圓仔’的外婆家啊!”在電話裏和中新社記者談論起大熊貓“團團”,30歲的台灣青年彭少甫和很多曾經的大熊貓“奶爸”“奶媽”一樣,都是從大夢山説起。
赴臺大熊貓“團團”11月19日離世。這是它和另一隻雌性大熊貓“圓圓”從四川臥龍遷居台北的第14個年頭。台北市立動物園正為“團團”籌辦告別紀念活動,追溯譜係,自將重述兩岸情緣。
“團團”一家有親戚在福州,就是“圓圓”的媽媽、“圓仔”的外婆“雷雷”。“雷雷”曾長住位於福州大夢山的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下稱“福州熊貓基地”)。
“雷雷”1992年從四川涼州雷波縣救回,前掌因受傷缺失,2020年過世。一年一度在福州舉行的海峽青年節上,兩岸大學生結伴到福州熊貓基地實習,其中不少台灣大學生曾向記者坦言,他們是直奔“斷掌外婆”雷雷而來的。
4年前,還就讀于台灣大學的彭少甫就是其中一位。每年福州熊貓基地體驗營20個台灣學生名額,常常有三四千人競逐。彭少甫和女友都是熊貓迷,“約會都約在木柵動物園熊貓館”“入選簡直太幸運”。
彭少甫和其他營員精心給福州大熊貓帶來同樣十分“台灣”的見面禮,包括熊貓撓癢癢棒、去黑眼圈的台灣面膜,還有為了喚起“團團”求偶激情的母熊貓招貼畫。他還“有點幼稚”地帶上來自台北市立動物園的熊貓玩偶,“讓‘圓圓’回娘家,讓‘圓仔’回外婆家”。
如今,彭少甫真有了大陸親戚。他妹妹在大陸打拼,嫁給一位江蘇青年,兩人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相互扶持,“兩岸交流在我家,是真的血濃于水了。”
“‘團團’雖然逝去,相信會在其他地方重生。”台南康維乳牛專科診所獸醫師雷雁情説。在福州當大熊貓“奶媽”時,她還就讀于台灣嘉義大學獸醫學系,她曾每天變著花樣給熊貓“龍飛”做窩窩頭,最想探究福州熊貓基地養成世界最長壽圈養大熊貓“巴斯”背後的醫療技術。
“有機會,再到大陸走走。”雷雁情説。
台灣大學生有機會實地接觸大熊貓,得益於福州熊貓基地與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深度合作交流。台灣大學獸醫專業學院教授周崇熙連續多年帶隊前來,期許學生因此愛上這行,願意留在這個領域。
周崇熙鼓勵年輕的“奶爸”“奶媽”們做熊貓的鏟屎官、照護者,“當你撿起熊貓便便聞到竹子香,你才會知道它因為消化很不好,才留下竹子纖維和竹子香”。
在四川成都,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吉祥物“蓉寶”以熊貓“芝麻”為原型,少不得要叫“團團”“圓圓”一聲哥哥姐姐。擔任本屆運動會市民推廣大使的,是在成都打拼的台灣女孩林姿佑。
“感覺是一個陪伴著你在台灣長大的人離去。”林姿佑15歲時,“團團”赴臺;如今,“團團”辭世,她十分難捨。“是‘團團’讓我們知道,兩岸就是一家人。”
在台北,陳玉燕與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主任修雲芳是多年好友。即使疫情所阻,雙方仍想為兩岸孩子籌劃線上游覽台北市立動物園的宣教活動。“在保護動物族群上,我們想要一起做的事情太多了。”
在福州,“團團”生病後,閩臺第一時間在線會診。“閩臺大熊貓的飼養員和獸醫師關係都很好。”修雲芳説,她與陳玉燕更情如姐妹,“期待再走親戚、再見面。”
“福州對台灣孩子非常親切。”周崇熙説,即使“團團”離去,追思會讓大家重溫歡樂,“逆風情況下,我們更當攜手處理,繼續往前走。”(完)中新社記者 林春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