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花開滿湖春 粵港澳大灣區崛起“知識引擎”
位於深圳市南山區北部片區的西麗湖,又稱西麗水庫,服務人口過百萬,是深圳重要的飲用水源。如今,這裡及周邊正在建設的國際科教城,正成為深圳高品質發展的新“水源”。
集聚35名全職院士、4900名高層次人才、超8.6萬名在校師生……在經濟總量連續九年居廣東區縣第一的深圳南山區,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正在西麗湖畔深度融合,粵港澳大灣區的“知識引擎”正在加速崛起。
開放聯盟迸發創新動能
碧波盪漾、揮槳逐浪。11月15日,西麗湖X9高校院所聯盟第一屆賽艇聯賽落下帷幕,在經歷大沙河站等3站激烈角逐後,深圳大學賽艇隊取得了首屆聯賽的總冠軍。
深圳大學副校長張學記是本屆比賽深大賽艇隊的參賽選手之一,他表示:“體育是國際語言,以賽為媒,我們希望用體育比賽來推動X9聯盟的發展。”
記者了解到,X9聯盟是在深圳市委市政府的領導和支持下,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內的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發起成立的。初期成員包括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清華大學深圳國際研究生院、北京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天津大學佐治亞理工深圳學院、深圳理工大學(籌)、鵬城實驗室等高校和院所。
X是西麗湖的拼音和英文首字母,也是數學上代表未知變數的常用字母,孕育創新的蓬勃動能。
逐浪競渡的河面暫時歸於平靜,但X9聯盟的合作卻剛剛掀開新篇。
深圳市教育局相關負責人介紹,X9聯盟將在課程互選學分互認、課程資源共建共享、教師互聘跨校授課、文體交流比賽、科研儀器設備共享、重大科研項目協同攻關等開展緊密合作,發揮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教育、科技、人才資源聚集優勢。
集智納賢、創新不斷。規劃面積69.8平方公里的西麗湖國際科教城正顯現“創新加速度”,從2002年開始,深圳在其周邊佈局了大學城,清華、北大、南科大等高校,以及鵬城實驗室等科研機構相繼入駐,這裡逐漸成為深圳創新智慧的重要源泉。
不僅是開放的教育聯盟,高校、科研機構也不斷推進高水準對外開放。
在南方科技大學,學校已簽約引進教師1310人,教學科研系列教師90%以上具有海外工作經驗,60%以上具有在世界排名前100名大學工作或學習的經歷,學校已成為大批海外高層次人才的聚集地。
在11月15日舉行的2022西麗湖論壇上,鵬城實驗室主任、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説,“算力+大模型”正在改變AI(人工智能)領域的關鍵創新,鵬城實驗室打造了先進自主的算力平臺——鵬城雲腦II,支持AI大模型的開源、開放和共享,賦能其他行業,“如百度文心等不少企業在我們的平臺上訓練模型。”
目前,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已吸引集聚了35名全職院士、4900名高層次人才,入駐國家、省、市級創新載體超500家,多所高校單位超8.6萬名在校師生,日漸形成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知識引擎”。
“三區融合”貫通創新空間
幾個月前,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埃菲·傑曼諾夫,宣佈全職加入南科大,受聘為講席教授。“深圳和大灣區都需要一流的大學,大灣區正在建立高水準的教育和研究中心,我想加入這個計劃,並成為其中一環。”埃菲·傑曼諾夫説。
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從西麗湖國際科教城、到周邊的南山智園、再到南山濃厚的創新氛圍,持續促進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融合”,提升了當地的人才吸引力與創新能級。
南方科技大學電子與電氣工程系教授孟慶虎,同時也是手術機器人領域的元化智慧科技(深圳)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
去年11月,元化智慧落地按照“三區融合”設計的國際知識創新村——南山智園,毗鄰南科大的地理位置讓孟慶虎在兼顧教學的同時,便利地為企業提供技術指導。
“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産業化”的全過程創新生態鏈,也在持續貫通。
南科大技術轉移中心相關負責人説,從2016年8月成立技術轉移中心到今年3月,南科大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65家,2021年單一企業最高合作總金額超4700萬元。學校還落實推進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改革,全面提升成果轉化率。
截至2021年,南科大已完成將8個項目共計70件科技成果部分所有權賦予科研人員。近五年,南科大完成75個項目共計320件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轉化合同總價值超過11億元,支撐科技初創企業70家。
在不少西麗湖高校集聚的深圳南山桃園街道,當地經常召開“三區融合”聯席會議,南山區相關部門、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團體、街道和社區負責人等,對推動高校間資源開放共享、完善配套公共資源支持創新、促進高校融入基層治理和志願活動等,積極建言獻策。
在“知識引擎”的帶動下,南山區經濟發展持續顯現“加速度”。2021年,南山區地區生産總值達7630.59億元,在廣東區縣中排名第一。到今年9月,南山區境內外上市企業數量已達200家,平均每平方公里已擁有不止1家上市公司。
11月11日,中科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學校長薛其坤,又多了一個“新身份”——新掛牌成立的深圳志願者學院院長。深圳也被稱為“志願者之城”,註冊志願者超300萬人。
“我們很多學生都是優秀的志願者,把志願服務的工作通過教育的方式發揮出來。”薛其坤説。
“深圳將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産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以更加開放的姿態、更加務實的工作、更加優質的服務,促進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吸引集聚更多創新資源、創業資源,與大家一起共享發展機遇、共謀創新合作、共創美好未來。”廣東省委副書記、深圳市委書記孟凡利説。
“X變數”孵化創新未來
11月15日,西麗湖論壇上深圳零一學院正式揭牌。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零一學院創始院長鄭泉水説,這是深圳面向未來、面向科技創新需求,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徑的又一重要舉措。
零一學院前身是清華大學錢學森力學班,學院以高中+本科的高天賦學生為主要培養對象,探索面向全世界初中二、三年級招生,通過建立中學聯盟、大學聯盟、企業聯盟等方式,探索“一流大學+一流中學+一流企業”的人才選拔、培養、評價新機制。
“西麗湖的英文是‘X-lake’,‘X’指的是創新。創新時代的特徵不是跟風和效倣,而是做出與別人不一樣的東西。”鄭泉水説,“零一”即是從0到1的創新,未來的深圳需要這種“無中生有”的創新。
X也是變數。
深圳大學校長、中國科學院院士毛軍發説,瞄準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目標,深圳大學正在實施“1+3+X”專項工程,1是通過高峰學科戰略引領,3是激發活力的師資隊伍建設制度、面向未來的雙創人才培養模式、追求卓越的科學研究體制機制等制度保障,X是要實施X項重大工程、同時也是變數,如重點實驗室、重點基地等,根據動態的情況進行調整。
在坐標系統中,X常用來標識橫坐標變數;而在大灣區的“縱坐標”上,一條南北向的“創新軸”正徐徐鋪開。
從西麗湖往北,東莞松山湖國際機器人産業基地、廣州大學城,創新平臺連珠成串;從西麗湖往南,香港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積累厚重。這條“創新軸”不斷傳動粵港澳大灣區“知識鏈”,“知識引擎”孕育灣區強勁的創新動能。(記者 孫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