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味道翻新潮——探訪老字號“年味兒”走俏“秘籍”
編輯: 母曼曄 | 時間: 2023-01-25 16:58:46 | 來源: 新華社 |
蹄筋、花菇、鮑魚……幾十種食材配料以古法熬製,聞之葷香濃郁,食之清淡精細。這道福建名菜佛跳墻曾是古代盛宴上的重頭戲,如今一人盅、家庭裝走進尋常百姓家,金湯、紅湯多種口味可供選擇,成為春節暢銷年菜之一。
記者在福州鬧市中心的聚春園門店看到,不同價位、分量的佛跳墻預製菜備受顧客青睞。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的聚春園佛跳墻製作技藝,就是來自這家創始於1865年的“中華老字號”。
顧客在聚春園門店選購佛跳墻預製菜。新華社記者鄧倩倩 攝
“佛跳墻仍然延續著傳統壇煨的烹飪方式,保持其原有風味,讓‘佛聞棄禪跳墻來’。”聚春園的門店店長元曉丹説,不同的是,現在用料上選擇更適合現代都市人口味的食材,推出的預製菜系列只需加熱即可食用,今年春節在線上平臺的銷售量同比增幅達到60%以上。
跟隨著預製菜的“風口”,聚春園還推出年糕、芋泥、荔枝肉等80餘款預製菜和年貨産品,進駐多個電商平臺銷往全國各地,今年春節期間銷售額比去年同期增長27.8%。
食,是春節的主旋律。
大年初始,位於福州三坊七巷的同利肉燕老字號門店顧客盈門,長隊排出了門外,人們翹首等待一碗熱氣騰騰的傳統肉燕。“吃太平燕、享全家福”是福州特有的年節風俗,傳承百年曆史的同利肉燕也吸引許多外地遊客慕名而來。
大年初二,同利肉燕門店排起長隊。(受訪者供圖)
“肉燕的精髓在於燕皮,用木棒將豬腿瘦肉打成肉泥,摻上適量番薯粉,搟成紙片薄的皮。”同利肉燕第四代掌門人陳君凡説,燕皮要經過十幾道手工工序精製而成,推動標準化、規模化是老字號融入現代發展的必由之路。
近年來,同利肉燕一改前店後廠的傳統作坊模式,建立起“中央廚房”,吸納100多名技術工人,日産量可達一兩千斤,並通過包裝冷凍技術銷往全國。陳君凡説,如今還開發出牛肉燕、蝦燕、香菇燕等,配合蒸煮煎炸,迎合全國老百姓的口味。
遊客在福州三坊七巷的永和魚丸店品嘗。新華社記者鄧倩倩 攝
老字號仍有自己的堅守。源於1927年的“中華老字號”永和魚丸第四代傳承人劉景舒説,為了保護非遺傳統技藝,老店仍堅持手工打制,用新鮮魚肉製作,集中生産、分散銷售以保證品質,“不能因為工業化而丟失傳統飲食文化”。
高成本和品質追求對於老字號來説是挑戰與機遇並存。劉景舒説,在傳統的鯊魚丸、鰻魚丸等品種外,還研製出多種適合涮火鍋的魚丸品種,在春節期間主推有拳頭大的“七星丸”,結合實體店和網店,每天可銷售近千斤。
老字號並不“老”。春節期間,年糖年餅不可缺席。創始於1930年的福建老字號百餅園仍是時興的“網紅”,有洋酥、帝王酥、萬字糕、禮餅等200多種中式糕點。
顧客在百餅園選購年節糕點。新華社記者鄧倩倩 攝
“傳統禮餅是福州特産,寓意團團圓圓,如今在配料上大膽創新,去掉了傳統禮餅中的肥肉,加入芋泥和鹹蛋黃,實現降油、降糖。”福州百餅園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吳凡説,未來的目標是帶領閩派傳統糕點走向全國。
多位老字號負責人説,老字號傳承至今,講求誠信,年節期間不漲價,只為把美好的祝願揉進每一道傳統美食。
新華社福州電 記者鄧倩倩
新聞推薦
- 習近平在中拉論壇第四屆部長級會議開幕式的主旨講話2025-05-13
-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週年紀念活動標識2025-05-13
- 海協會四屆三次理事會會議在京召開2025-05-13
- 中方:台灣從來不是一個國家,過去不是,今後更絕無可能2025-05-13
- 第3屆“彩雲之約”海外臺胞雲南行系列活動在昆明啟幕2025-05-13
- 祖國好,台灣才能好——兩岸學者談中國式現代化與台灣未來2025-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