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在新疆傳承發展何以更顯“多元”?

“這些年京劇在新疆發展越來越多元,戲迷們越發專業,京劇傳承發展的土壤更深厚了。”烏魯木齊市京劇團(新疆京劇團)副團長、國家一級導演何鐵軍近日對記者説。

 

13歲進入藝術學校學習京劇,18歲進入烏魯木齊市京劇團,從舞臺上瀟灑軒昂的老生到幕後嘔心瀝血創作的編劇,再到國家一級導演,40餘年間何鐵軍見證了京劇在新疆的發展變遷。

 

從臺上“老生”到台下編導

 

“大雪飄,撲人面,朔風陣陣透骨寒。”見到何鐵軍時,他正在吃早餐,不時哼幾句《野豬林·大雪飄》經典唱段。桌上放著幾個熱騰騰的烤包子。

 

雖已久不上臺,何鐵軍嗓音依舊明亮清晰。他的父親是新疆知名京劇老生表演藝術家、劇作家何德生,受家庭氛圍的熏陶,他13歲就加入烏魯木齊市藝術學校京劇班學習,家庭與學校的戲曲啟蒙讓他對京劇文化有了初步的認識和理解。

 

“毯子功,腿功,靶子功和身段功,這四門功課是對形、體的塑造,對身體挑戰很大。”談起戲曲表演基本功,何鐵軍説,基本功雖苦,但卻是上臺表演成功的保證。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戲劇文化出現衰退現象,前輩們建議何鐵軍多學一門手藝。1989年,何鐵軍考入中國戲曲學院導演係學習,學習如何以科學的編導體系促進京劇在當代的發展。兩年時間,他不斷積累戲曲知識,享受著京劇和戲曲魅力,也開啟了他審視現代京劇藝術的新視野。

 

學成歸來後,他在烏魯木齊市京劇團中身兼數職,既能寫劇本,又能導節目,需要的時候還能拿起老生的本行登場表演。

 

地域特點愈發凸顯

 

何鐵軍猶記得前輩們講起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時,京劇迷們是如何抱著棉被在烏魯木齊劇場外連夜排隊只為買一張演出票的情景。

 

談起新疆京劇發展現狀,何鐵軍説,京劇近年來在新疆發展有三個趨勢,一是戲曲劇團更專業化、規範化;二是京劇等傳統戲曲與當地少數民族文化元素融合更為密切,運用民族樂器、舞蹈等民族元素,地域特點愈發凸顯;第三則是民眾基礎更加深厚。

 

何鐵軍以京劇《天山紅花》阿依古麗唱腔為例,戲曲中融入哈薩克音樂元素“呼喚音型”,“呼喚音型”是哈薩克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動機,在開場之前的過門中採用哈薩克民歌中的常用前八後十六節奏型表現駿馬飛奔景象。

 

“今年京劇團要到南疆四地州進行200場的演出交流。”何鐵軍説,京劇院自2019年營業以來,月均演出58場,給數以萬計的戲曲愛好者與觀眾帶來了傳統經典劇目、原創劇目以及跨界合作的主題表演。

 

探索京劇發展新路徑

 

談起京劇在新疆發展面臨的困境,何鐵軍直言:“目前還面臨著人才儲備不足的問題。”為培養專業後備人才,他與國家京劇院洽談合作,邀請著名京劇藝術家赴新疆演出,新疆的青年演員也通過相關人才培養項目赴北京、上海等地學習交流。

 

“一進”與“一齣”,不僅吸引市民走進劇場看戲,更為新疆京劇事業培養了更多人才。

 

何鐵軍還與新疆藝術學院相關負責人商討相關人才培養計劃,通過專業劇團+專業院校的模式厚植培養戲曲人才的土壤,目前新疆藝術學院已經開設了三個京劇專業班。

 

從生活中汲取養分豐富創作,再通過藝術表演讓更多人了解戲曲這一傳統文化是他認為京劇在當代社會發展的正途。

 

2021年國內京劇藝術最高舞臺之一——第九屆中國京劇藝術節,由他此前取材烏魯木齊百姓身邊事,創作的飽含新疆元素的原創現代戲《石榴紅了》參演線上展演劇目,是全疆唯一入選劇目。

 

“希望通過《石榴紅了》以京劇藝術形式,讓更多人了解烏魯木齊,了解新疆。”何鐵軍説,京劇現代戲的創作主人公就是新疆各族人民,反映的工作生活離不開新疆地域特點,比如人物造型、故事結構、音樂風格都融入了濃郁的新疆地方特色。

 

他舉例稱,該劇在序曲,幕間曲和閉幕曲中都採用了塔吉克音樂元素與新編塔吉克民族舞蹈等。

 

此外,為讓更多的百姓了解京劇藝術,何鐵軍大膽融合創新,此前曾舉辦“國風雅韻”主題京劇秀。在劇目芭蕾舞《花雅禪》中,當腳穿芭蕾舞鞋、身穿著傳統京劇水袖的演員們登上舞臺時,立刻吸引了觀眾們的眼球。優雅的舞步既有芭蕾舞的修長與優雅,也有京劇的動人與嫵媚,兩種風格迥異的藝術形式碰撞出中西方文化的火花,令人眼前一亮。

 

“跨界合作不是要用一種文化去改變另一種文化,而是要把多種文化融合,從戲曲文化寶藏中汲取靈感,推動傳統戲曲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用融合的眼光塑造全新的綺麗,創作出更加精彩的節目。”

 

中新網烏魯木齊電 喇小飛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