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羲”何以寄鄉愁?兩岸攜手共祭描繪“同心圓”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3-30 16:42:51 | 來源: 中新社 |
——專訪天水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李寧民、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志軍
一年一度清明節將至,尋根問祖、慎終追遠,以“同根同祖、中華共祭”為主題的海峽兩岸共祭中華人文始祖伏羲典禮,成為鄉愁的寄託。台灣民眾跨越海峽前來伏羲誕生地甘肅天水,甘肅天水亦組織伏羲文化交流團赴臺參祭,已是有來有往。
兩岸共祭伏羲有何重大意義?伏羲文化為何被兩岸民眾所崇尚?伏羲文化對中華民族、中華文明的發展和復興有何啟示?天水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李寧民、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志軍教授日前接受中新社“東西問”獨家專訪,予以深度解讀。
現將訪談實錄摘要如下:
中新社記者:中華民族緣何祭祀伏羲?兩岸祭祀伏羲的禮儀規制有何異同?
霍志軍:中國古史傳説體系中,伏羲氏是遠古時代一位由母系氏族社會向父系氏族社會、漁獵畜牧向農耕、野蠻向文明過渡歷史階段的創世英雄,具有獨特地位和非凡貢獻。遠古先民及歷代賢哲,以伏羲及其文化創造活動為基礎,將眾多生産發明匯聚于伏羲氏身上,復經演繹加工和增益擴展,加上民間傳説、信仰的推衍流傳,逐漸形成內涵豐富的伏羲文化。因此,伏羲既是一個真實存在的人和部族首領,也是一個時代的象徵和文化符號,進而成為中華民族共同敬仰的人文始祖,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
從古至今,祖宗崇拜是中華民族得以繁衍傳承、葆有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精神基因,每年清明節回家祭祖掃墓,乃是祖宗崇拜的典型體現。相傳甘肅天水是伏羲的誕生地,也是伏羲文化的發源地,早在2000多年前,渭水流域就有祭祀伏羲的傳統。1988年,天水恢復公祭伏羲典禮。2005年起,公祭伏羲大典由甘肅省人民政府主辦,確定每年6月22日舉行。2014年,海峽兩岸首次實現共祭伏羲。
李寧民:台灣究竟有多少座伏羲廟,我還沒有考證過。印象中,台灣廟宇規模雖然不是很大,但數量很多。我去過台北、宜蘭的伏羲廟兩次。台灣的伏羲廟供奉的神像較多,有財神、王母娘娘等神像,以滿足民眾不同精神需求,伏羲聖像供奉在最中心的位置。既反映了信仰的多元,也印證伏羲在台灣民眾心中有著重要地位。
兩岸民間祭祀伏羲的禮儀儀程基本相似,都是中國傳統祭祀禮儀,主要有迎神、迎榜文、安神、上香、敬獻供品、跪拜、祈福、送神等環節。但在表現形式上略有差異,天水公祭伏羲大典通常現場集聚逾萬名海內外人士,有擊鼓鳴鐘、恭讀祭文、樂舞告祭、敬獻花籃和鮮花、瞻仰聖像等流程;台灣伏羲祭典整體儀式隆重古樸,著傳統祭祀服飾參加祭祀活動,祀典在台北、嘉義等地均有舉辦,人數多時達數千人。
中新社記者:為實現共祭伏羲,兩岸付出哪些努力?攜手共祭有何意義?
李寧民:1988年天水恢復公祭伏羲典禮,當年台灣伏羲(八卦)廟主持薛清泉先生參加了此次大典。自那時起,台灣每年都有團體或個人來天水參加公祭伏羲大典,緬懷伏羲豐功偉績,拜謁伏羲,尋根問祖。中國國民黨前主席吳伯雄,新黨前主席郁慕明,國民黨前副主席蔣孝嚴、陳鎮湘、詹春柏、林豐正等,均到過天水參加公祭伏羲大典。
為方便更多台灣民眾在當地參加祭祀伏羲活動,強化兩岸文化交流,經兩岸有關方面協商確定,自2014年起每年的天水公祭伏羲大典、台灣祭祀伏羲活動同日同時展開。為此,2014年6月18日,天水伏羲廟舉行了莊重的恭送太昊伏羲聖像赴臺供奉啟程儀式。伏羲聖像與龍座高48釐米,和天水伏羲廟伏羲聖像樣貌一致。為表達虔誠之心,台灣恭請代表自天水伏羲廟接奉聖像後,一路懷抱聖像飛抵台灣。抵臺後,6月21日在嘉義市大天宮舉行了莊重的伏羲聖像接駕安座儀式。應台灣有關方面請求,2019年6月18日,天水伏羲廟又向台灣三重先嗇宮贈予一尊伏羲聖像。
霍志軍:每年來天水參加公祭伏羲大典的台灣民眾持續不斷(70人至300人不等),且呈增長之勢。為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兩岸有關方面銜接洽談確定,實現兩岸共祭。為配合台灣祭祀伏羲典禮,天水組成近20人的伏羲文化交流團赴臺參祭。2020年起,台灣搭建共祭伏羲“雲”平臺,台灣觀眾訪問次數逾5萬人次。2021年,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在Facebook直播,在線直播觀看人數4.5萬人次;2022年,兩岸共祭伏羲典禮在YouTube直播,在線直播觀看人數超過19萬人次。
攜手共祭,體現了海峽兩岸中華兒女對人文初祖伏羲的共同禮讚,彰顯了伏羲在兩岸同胞心目中的神聖地位。與此同時,兩岸共祭展現了“兩岸一家親”,飽含兩岸民眾期盼祖國統一、同胞相聚的深情寄託。
中新社記者:今天,伏羲文化的哪些內容仍為兩岸民眾所崇尚?以伏羲文化為橋梁,兩岸還開展了哪些交流合作?
霍志軍:伏羲文化作為中華民族的“根文化”,不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也與時俱進,充滿文化創造活力,其中許多文化內涵至今仍為兩岸民眾所崇尚。具體包括龍文化、八卦辯證思維等,是中華民族、海內外同胞的向心力和民族團結的黏合劑。伏羲文化中蘊含的創造精神、奉獻精神、和合精神,兩岸同胞都是共同的。
以伏羲文化為橋梁,兩岸還開展了深度的文化、商貿、旅遊等交流。在伏羲文化的助推下,兩岸同胞畫出了最大“同心圓”。
中新社記者:兩岸共祭伏羲,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與中華文明發展進步,有何借鑒和啟示?
李寧民:有一年,我們去台灣宜蘭伏羲廟參觀交流。當地民眾非常熱情,長約兩公里的迎接團成員敲鑼打鼓歡迎,給我們熱情擁抱,如同天水伏羲廟正月廟會一般熱烈。他們還做了許多當地傳統祭祀伏羲的獻飯,擺在伏羲廟院子裏,我們一起舉行了祭祀伏羲祀典。他們説“你們是真正的老祖先故里的人”“娘家人來了”,大家都非常高興。在台灣同胞心目中,伏羲就是大家共同的祖先。
台北市有一條街叫甘谷街,有一條路叫天水路,有關伏羲女媧兄妹成婚繁衍人類、創制八卦等傳説,在台灣民間也廣泛流傳。伏羲文化成為兩岸民眾交流融合的精神紐帶,在當下仍有諸多時代價值。
霍志軍:伏羲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本源,是中華文明的重要源頭。今天,港澳臺同胞、海外華僑華人,皆認為自己是“龍的傳人”,心向中華。中華各民族的伏羲女媧神話傳説、民間信仰等雖各有特色,但伏羲一畫開天、女媧摶土造人等精神內核一直流傳至今,成為凝聚“多元一體”中華文化的重要力量。
兩岸共祭伏羲,是一項重大且富有創造性的人文舉措,飽含兩岸一家親、血濃于水的民族情感,是兩岸同胞同根同脈、同文同種的文化基因,血脈相連、水乳交融的文化記憶。它凝聚了台灣同胞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光大著中華民族的民族認同,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促進祖國統一中起到不可替代的文化紐帶作用。共祭伏羲,也是一個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匯聚民族力量,增強中華兒女歸屬感、認同感和榮譽感的盛典。(記者 丁思)
受訪者簡介:
天水市博物館研究館員李寧民
李寧民,文博研究館員,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甘肅省領軍人才(第一層次)。天水市博物館原館長、伏羲學院院長,中國博物館協會理事、甘肅省博物館協會副理事長,陜西師範大學、蘭州大學歷史文化學院等高校特聘教授,甘肅省文物保護技術諮詢專家庫專家。現為天水市工業博物館名譽館長、天水弘文博物苑名譽館長。先後主持完成伏羲廟等文物保護工程和科研項目20余項,編著出版專著、圖錄20余部,發表論文10余篇,連續17年負責公祭伏羲大典、民間祭祀伏羲活動的創意、策劃和具體組織實施。
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霍志軍
霍志軍,文學博士,天水師範學院伏羲文化研究院執行院長、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古典文獻學學科帶頭人,入選甘肅省“飛天學者”特聘教授。近年來主要研究唐代御史與文學、隴右地方文獻等。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出版專著《唐代御史與文學》《甘肅歷代著作集成》《跨文化視野下的隴右地方文學》等15部。在《文藝研究》《民族文學研究》《光明日報》等刊物發表論文90余篇。
相關新聞
- 2023-03-30【兩岸新發現】品祖母宴跳篝火舞 臺青探秘摩梭文化
- 2023-03-30聚焦“關鍵小事” 兩岸連線同題探討城市垃圾治理
- 2023-03-30上海浦東新區舉辦“創業就業分享”活動 助力兩岸青年在滬逐夢
- 2023-03-30“兩岸攜行 共望星空”航天科普展在廈門啟動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