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走進遼寧——“龍的傳人”從歷史文化中找尋根脈

“在台灣,農曆龍年出生的小孩特別多,周傑倫《龍拳》有‘化身為龍’‘我就是那條龍’的歌詞。這次看到紅山文化中玉豬龍的圖片、實物,才第一次這麼立體地了解龍,才知道‘龍的傳人’由來。”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讀博士的台灣學生林彥辰,近日參觀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的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博物館後説。

 

由臺盟中央主辦,臺盟遼寧、吉林省委會承辦的兩岸融合發展交流營遼寧分營4月6日至9日舉辦。4天時間裏,10余名來自全國多所高校的台灣學生展開了一段穿越5000年時光的歷史文化之旅。

 

“我們要知道自己從哪來”

 

“中華民族為什麼是龍的傳人?龍是什麼?龍的形象從何而來?龍怎樣變成中華民族文化信仰?”交流營開營第一課,遼寧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張星德主講紅山文化,開頭一連串設問,迅速抓住了台灣學子的注意力和興趣點。

 

次日,台灣學子們在牛河梁紅山文化遺址博物館看到了5000多年前先人製作的玉器、石器和陶器,以及當時房屋、墓葬和宗廟遺址,了解到當時的社會形態已經發展到古國階段。

 

“我們要找尋自己的根,知道自己從哪來,這很重要。”林彥辰參觀後説,紅山文化是中華民族5000年文明的重要佐證。結合前一晚所聽的講座,他頗有感悟:“我們的文明可以延續這麼久而不間斷,跟相容並蓄的文化特質有關,也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智慧。”

 

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讀博士的臺生陳怡蓁説,紅山文化發展過程出現了不同族群的交流融合,這體現了中華文明包容創新的特點,中華文明是多元一體、相容並蓄的,這種特點也延續到我們每個中國人身上。“我是學文化傳播的,我們要設法把中華文化、文明的精髓傳播出去,把中國的聲音講給大家聽。”

 

“課本不會像現場這樣震撼”

 

營員們走進瀋陽市“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序廳時,看到的是四壁的白山黑水浮雕。隨著講解員的解説,象徵著東北大好河山的白山黑水驟然轉換為“九一八”事變現場的光影聲畫,短短數十秒內,血色與火光將大家帶進那段悲壯激昂的歷史,令參觀者為之深深震撼。

 

歷史細節在一個個展廳裏漸次展開。從日本發出“欲征服中國,必先征服滿蒙;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中國”狂言,到日本關東軍炸毀瀋陽南滿鐵路路軌並反誣中國軍隊,再到東北軍北大營部分將士不顧“不抵抗”命令奮起反抗,打響抗日第一槍;從日本侵佔東三省殘酷鎮壓屠殺東北同胞,到東北抗日聯軍克服困難英勇作戰……一段段驚心動魄的歷史攜密集信息量撲面而來,給台灣學子們上了一堂生動的歷史課。

 

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的台灣交換生陳家祺説:“在課本上讀過這段歷史,但課本不會像現場這樣震撼。”北京中醫藥大學臺生徐禎説:“還想從展館陳列中發掘更多細節,可惜時間太短了。”

 

東北師範大學台灣交換生遊景硯説,看到日軍製造“平頂山大屠殺”虐殺東北同胞等史實,出館後心裏還有“很難受的感覺”。

 

“很多台灣同學認為‘九一八’歷史博物館的行程很有意義。”林彥辰説,從這段歷史我們首先可以了解,國家落後會挨打,這也是為什麼現在要強調發展。他認為,兩岸應加強交流,讓台灣學生更多了解抗日曆史。

 

“多來走一走看一看”

 

4天行程中,營員們還參觀了朝陽市的鳥化石國家地質公園、北塔博物館,瀋陽市的新樂遺址、瀋陽故宮和張氏帥府。遠古生物的化石、後石器時代先民的生活用品、北魏和遼國的佛教文化遺珍,中國軍民抗戰的文字影音記錄以及穿街過巷時見到的鄉鎮風情和都市繁華,交織成了穿越時空的文化盛宴。

 

此次交流營活動的出發點,是促進兩岸青年交流和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正如全國政協常委、臺盟中央副主席、臺盟吉林省委會主委孔令智對營員們所説:“相信你們會感受到中華民族偉大文化的深邃和堅韌,希望大家都能有所思、有所得、有所獲。期待你們帶動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兩岸交流,大家交心交融,攜手促進兩岸融合發展。”

 

全國政協委員、臺盟遼寧省委會主委蔡睿與台灣學生分享自身經歷時提到,他早年在美國讀書時,外國人一見面就問他是不是日本人;從美國離開時,更多人會問他是不是中國人。“國家的強大可以提升個人的自信心。”他説,中國大陸發展日新月異,希望台灣學子能“多來走一走看一看”,才能看見真實的大陸,才能找到舞臺、抓住機遇。

 

陳怡蓁對蔡睿的話深有同感。她的父母當初因不了解大陸,曾強烈反對她赴大陸求學。但她本科時把握機會到浙江大學做交換生,親眼看到大陸的發展,跟台灣一些媒體上報道的完全不同,老師和同學們也很友善,“體驗非常好,所以一定要來”。下定決心後,她一路從北大碩士讀到了清華博士。“將來就業,肯定也要在大陸!”陳怡蓁説。本報記者 王平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