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星視角瞰古跡遺址,了不起的中華文明!
|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4-23 11:18:31 | 來源: 新華社 |
18日是“國際古跡遺址日”
古跡遺址是歷史的見證
更是文化的傳承
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
中華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
18日,我們通過衛星“雲遊”
用不一樣的視角
感受了不起的中華文明!
長城

長城
跨越兩千年,縱橫四萬里
衛星鳥瞰宛如一條巨龍
橫亙在中國北方遼闊大地

圖為雄奇巍峨的秦長城遺址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圖為呼和浩特壯觀的明長城遺址 新華社記者 連振 攝
它是中華民族不屈脊梁的象徵
中華兒女智慧文明的代表
如今
我們依然能夠感受到
它留給後人的磅薄氣勢
體會到古老奇跡煥發的生機活力
莫高窟

莫高窟位於甘肅省敦煌市
是古絲綢之路
多元文化交融和文明互鑒的結晶
高空視角下
山崖的曲線宛若一輪殘月
訴説著歷史的滄桑

圖為莫高窟窟區 新華社記者 陳斌 攝

圖為莫高窟第148窟壁畫 敦煌研究院供圖 (來源:新華社)
如今,莫高窟仍保存有
從前涼至元朝的洞窟735個
壁畫45000平方米
彩塑2400余身
是世界上延續時間最長、
保存最好、規模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
良渚古城遺址

林木蔥鬱,水系縱橫
這片山環水繞的土地
隱藏著中國古老文明的傳説

圖為在發掘中的良渚古城城墻遺址(2011年3月9日攝)新華社記者 徐昱 攝
良渚古城佔地630多公頃
週邊水利工程
是中國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遺址
出土的諸多精美玉器
是中國玉文化史前高峰的遺産

圖為良渚文化遺址出土的(上排左起)黑陶器、玉琮、木屐、(下排左起)漆器、陶片和玉璧 新華社記者 翁忻旸 攝
埋藏地下、儲量可觀的炭化稻米
印證了興旺的稻作農業
和手工業遺存
共同成為社會分工複雜化的寫照
良渚遺址的發現
為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提供了實證
殷墟

從太空視角俯瞰殷墟遺址
位於河南安陽小屯村的
一個小型盆地出口
從太行山中流出的洹水
在盆地的懷抱中蜿蜒遠去

圖為從殷墟遺址甲骨窖穴內發掘出土的刻有文字的龜甲 新華社記者 王頌 攝

圖為在河南安陽博物館展出的婦好墓出土的玉器(拼版照片)新華社記者 李安 攝
殷墟的發現和確定
是探索商文化、夏文化
及上溯中華文明起源的原點和基石
撥開歷史的厚土
不斷涌現考古成果的殷墟
傳遞出跨越3000多年的文明迴響
泉州古城
泉州
位於中國東南沿海
它依海而生,又因海而興
有著上千年的海外交通史
是古代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衛星俯瞰泉州古城
中式古厝與南洋騎樓交錯林立
充滿了濃郁的閩南風情

圖為泉州晉江安海鎮的安平橋 新華社記者 姜克紅 攝

圖為泉州石獅石湖碼頭古渡口 新華社記者 宋為偉 攝
宋元時期
多種文明在這裡交流碰撞、交流互鑒
如今
多元、開放、包容
依然是這座城市的底色
策劃:劉娟
監製:唐心怡
執行策劃:崔祎璁 馬宇聰
視覺設計:李權
衛星技術:楊墨 賈博文
衛星技術支持:
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
長光衛星技術股份有限公司
衛星影像來源:
北京三號 吉林一號
新華網思客
出品
相關新聞
- 2023-02-09讓考古遺産煥發歷久彌新的光彩
- 2022-12-30新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單出爐,透露哪些信息?
- 2022-12-13這處窯址群,見證宋代青瓷業一次重要“變遷”
- 2022-11-04探源中華文明|湖北石家河遺址:持續見證長江中游文明進程
新聞推薦
- 開放的中國:堅持開放合作 互利共贏2025-11-05
- 傳統文化生動“破圈”撬動消費澎湃活力2025-11-05
- 臺胞來大陸不但很便利,而且很安全2025-11-05
- 兩岸關係回顧與展望座談會在上海舉行2025-11-05
- 2025年台灣美食文化嘉年華在天津市和平區舉辦2025-11-05
- 年度最大“超級月亮”來了!今晚記得抬頭看2025-11-0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