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的意義與影響(台島夜話)
編輯: 左妍冰 | 時間: 2023-04-23 17:26:12 | 來源: 華夏經緯網 |
作者 羅慶生 台灣國際戰略學會執行長、博士
大陸商務部日前宣佈就台灣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展開貿易壁壘調查。從經貿面向分析,“讓利”得糾正對台灣業者則是嚴重示警,缺乏競爭力的産業未來能否承受強風巨浪將面臨考驗。
不過經濟是下層建築,從上層建築的政治尤其是兩岸關係切入則將是另外一番樣貌。大陸收緊對台貿易有其本質性的意涵,表示對臺政策出現方向性的轉變,“讓利”將不再是主旋律,民進黨若繼續操作“仇中恨中”的社會氛圍,再加上外部有美國基於與中國競爭的刻意攪局,則臺海戰爭危機的確可能升高到最終難以避免。
中文 “危機”一詞是危險與機會的一體兩面,反映中國文化“福禍相依”的戰略觀。上層建築是由下層建築所決定;因此大陸對台貿易收緊雖將影響台灣經濟發展,加重兩岸關係緊張,卻有機會促使台灣人民反思“台獨與和平不能共存”的邏輯。如此短期的不利反將有利於長期的社會建構,避免兩岸在敵意驅動下陷入戰爭死巷的命運。
兩岸的身分認同是“競爭者” 並非“敵人”
本文探討兩岸關係的關鍵詞是“社會建構”與“敵意”。依據國際關係 “建構主義”理論,國際無政府狀態下行為者的身分認同有三種文化,分別是朋友特徵的 “康德文化”、競爭者特徵的 “洛克文化”與敵人特徵的 “霍布斯文化”。而行為者對對方的身分認同,是透過教育、媒體、文化交流與互動…等社會建構作用而形成。可以固定,也可以轉變。
兩岸基於內戰的延續,身分認同原本是 “霍布斯文化”,也就是互相視對方為敵人。但自從1990年台灣撤銷 “動員勘亂令”,大陸也提出 “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策後,兩岸身分認同就轉變為競爭者的“洛克文化”。
這是兩岸關係本質上的轉變,兩岸因此能在“九二共識”基礎上進行溝通與談判,並簽訂相關協議。除了不斷增加的貿易與投資外,民眾之間的觀光、旅遊與文化交流活動,進一步深化兩岸“非敵人”的關係。2015年兩岸領導人在新加坡的會面,使兩岸的和平互動達到歷史高峰。
為了使兩岸從“洛克文化”進一步向“康德文化”發展,大陸推動一連串政策,2010年簽訂的《海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即為範本。為保護缺乏競爭力的産業,台灣有高達數千項商品並未對等地開放大陸進口,而大陸基於“讓利”原則並未表示異議。
然而兩岸愈來愈密切的社會氛圍,使激進“獨派”擔心 “和平統一”成為無法扭轉的路線,因而不斷宣揚“中國是敵人”論述,並將 “中國統一”扭曲為“台灣被併吞”。陳水扁主政時開始推動“去中國化”,蔡英文進一步否定九二共識,並透過修訂“國民教育課綱”顛覆學子的“中國人”認同,企圖鋪陳 “天然獨”溫床,打下永久執政的社會基礎。
因此民進黨當局極不樂意見到兩岸的交流互動。三年的新冠疫情給他們合理藉口,即便疫情結束,仍遲遲不願開放民眾組團到大陸觀光。雖然法無明文,他們仍常用社會觀感、避免被統戰甚至“查水錶”來阻止,例如退役將領到大陸開同學會,或其他社會團體的合法交流。
最明顯的例子,是日前台北市民進黨議員嚴厲批判,敦化小學合唱團在校園內拍攝“我們同唱一首歌”影片並登上春節晚會。還有監察委員表示,將調查有無違反“台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等規定。即便最後調查不違法,也製造出寒蟬效應,讓學校或團體不敢再與大陸交流。
民進黨透過執政優勢,掌控教育及媒體,引導社會深化“中國是敵人”的認知。既然是敵人,任何交流都是錯誤、不道德與不應該的。這因而發生年輕學生在捷運上咆嘯責罵穿飛行夾克的老者,即便這位無辜的受害者只是作家,而不是學生誤以為的退役將領。
從理論分析,民進黨社會建構的操作,就是在阻止兩岸身分認同從“洛克文化”向“康德文化”過渡,並反向拉回到“霍布斯文化”。他們期望兩岸回到以前“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時代,以關閉台灣人民視野,滿足其政治利益。
但敵意不斷孳生非常危險;視對方為敵人很容易因“自我實現的預言”而讓戰爭最終發生。面對軍事實力十數倍的對手,戰爭結果可想而知。激進“獨派”因此不斷宣稱渡海攻擊非常困難,強調大陸不敢打台灣,以補強其論述弱點。拜登政府將中國視為最大的戰略對手後更是如獲至寶,將論調轉變為 “美國會幫忙,中國不敢打”。但如果人民質疑美國“將台灣烏克蘭化”,則論述又要破功。因此民進黨主席賴清德才會那麼強烈地批評“疑美論”是危險的。然而危險的不是台灣人民,而是民進黨政權。
大陸貿易政策收緊後的可能效應
民進黨操作“中國是敵人”的社會建構不僅在法律上無依據,社會現實也並非如此。兩岸投資與貿易關係極為密切,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順差來源,2022年順差高達1,565億美元。然而媒體對大陸慣常的負面報導讓台灣人忽視這事實,或習以為常的以為理所當然。
這表示民進黨一方面利用大陸期望兩岸關係朝“康德文化”發展的善意,另一方面反向操作“霍布斯文化”以獲得政治利益。因此中國大陸啟動調查台灣貿易壁壘,就如同響應美國競爭不再“打不還手、罵不還口”一樣,同樣是 “丟掉幻想,準備鬥爭”的戰略轉變。意味大陸暫時無意強求兩岸進入“康德文化”,而是在“洛克文化”中做好競爭。至於未來是否也向“霍布斯文化”移動,就看台灣的回應。
大陸這次操作有其巧妙之處,透露出和以往不一樣的戰略意涵。首先,啟動貿易壁壘調查是依據世界貿易組織(WTO)的規定,符合國際貿易慣例。這將批駁美國透過“全球話語權”將大陸描繪成“經濟打壓”的媒體操作,讓全球得知到底是“誰佔誰便宜”。如此即便是美國鷹派議員,也很難著力批判。
其次,透過WTO代表團通知台灣而不是以往雙邊談判的機制,讓民進黨原本認期望“不承認九二共識,中國也必須和我談判”的操作落空。講白話就是:你既然不當我們是朋友,我們就好好競爭。大陸對外貿易談判經驗遠比台灣豐富,台灣談判團隊能否應付,將不樂觀。
第三, 2455項商品的調查範圍涵蓋非常廣泛,包括農業與工業産品。經濟部官員已表示,之前禁止是因為兩岸生産成本不同,為保護台灣農工産業才不開放。因此在WTO架構下貿易壁壘成立台灣就將面臨兩難:開放大陸商品進口將嚴重打擊缺乏競爭力的台灣業者;不開放則將遭報復而使台灣原本出口大陸的業者重創。無論哪個選擇,都會有一批業者遭到腥風血雨般的貿易屠殺。
這對台灣人民將有重塑認知的效應。下層建築受上層建築指導,兩岸是朋友、競爭者亦或是敵人關係,並不是政客之間與人民無關的高談闊論,而是將影響人民生活的行為指引,必須厘清。大陸這次貿易壁壘調查,如果能迫使民進黨改變“中國是敵人”論述,重新回到深化兩岸交流的軌道,則除少數激進“台獨”派落寞外,對兩岸人民是雙贏。問題是,民進黨到底被“台獨”意識形態的“道德綁架”有多深,還有反思調整的能力嗎?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相關新聞
- 2023-04-14大陸對臺“單方面讓利”並非理所應當!
- 2023-04-18大陸查貿易壁壘 臺商:切斷“台獨”財源
- 2023-04-13大陸對臺發起貿易壁壘調查 終於來了
- 2023-04-12商務部公告:即日起就台灣地區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進行貿易壁壘調查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