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家的種子 開歸根的花——各界人士共話兩岸融合發展

“我願意為台灣前途發聲,為祖國統一盡最大努力”“促融合、謀統一,是當代中國人的光榮使命”“祖國完全統一一定能夠實現”“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歷史必然”……5月17日至18日,由臺盟中央主辦的第十屆大江論壇在京舉辦。來自海峽兩岸的200多名嘉賓與會,圍繞“促融合發展、謀和平統一”的主題展開對話交流與探討。

 

找回家的種子 開歸根的花——各界人士共話兩岸融合發展

 

5月17日至18日,第十屆大江論壇在京舉辦。(中國台灣網 趙路 攝)

 

多元多維多樣性交流,兩岸“同呼吸共命運”

 

“在小小的花園裏面挖呀挖呀挖,種小小的種子,開小小的花……”日前,一首兒歌從網絡火遍兩岸。

 

“最近大陸網絡最火的事情有兩個,一個是兒歌‘挖呀挖’,一個是淄博燒烤。這兩個話題不僅在大陸很熱,在台灣也有很高的網絡聲量。”北京工商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于強在對台灣做大數據研究時發現,這首旋律來自周傑倫歌曲《聽媽媽的話》的兒歌爆紅網絡,説明兩岸網絡熱點正越來越“同呼吸、共命運”,説明兩岸關注的熱點越來越趨同,説明兩岸融合發展正逐步走向深入。

 

于強認為,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是兩岸同胞的共同心聲,兩岸同胞深入交流、融合發展早已成為不可阻擋的潮流。

 

“期盼兩岸關係能夠以兩岸同胞共同關心的議題為主軸,特別是對經濟、社會、文化交流等議題,進行多元多維的深入交流。”台灣中國文化大學大陸研究所副教授劉性仁表示,期盼各行業的兩岸人士針對特定的主題進行充分的意見交換與溝通,多樣性觀點以展現兩岸多樣性聲音,使兩岸真正能夠達到穩定、和平、尊重及發展的目標。

 

制度化合作是解題兩岸融合發展關鍵

 

“兩岸同文同種,習慣相近,融合度應該非常高,但是實際情況顯然不是這樣。”台灣企業家代表、積體電路設計企業威盛集團副總裁徐濤從科技産業方面觀察兩岸融合發展,他發現,經過數十年發展,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程度較高,但是兩岸經濟融合發展的程度還不夠。

 

“推進經濟合作制度化,打造兩岸共同市場,是今後推進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南開大學台灣經濟研究所所長曹小衡在分析推進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建設時表示,兩岸經濟雖同屬中華民族經濟,但是在相當長的時間裏,兩岸經濟是脫節的,直至20世紀80年代後期才重新連接。曹小衡引述其量化研究成果並指出,以歐盟為參照係,兩岸經濟融合總體水準不高,尤其是人員流動指標較低。

 

“兩岸經濟融合沒有取得大的進展,就是因為缺少制度化保障。過去兩岸經濟合作經歷的溝溝坎坎證明了制度化建設的必要性和正確性。”上海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中心主任盛九元指出,兩岸經濟合作制度化是一個老話題,建構經濟合作制度化體系是兩岸都能看得清楚的發展方向。他建議一是利用現有機制推動兩岸企業合作,如推進兩岸企業共通標準、建設平臺和簡化檢驗檢疫流程等;二是調整相關法規,更好保障臺企在陸利益;三是幫助兩岸企業共同參與“一帶一路”建設,讓兩岸企業彼此依賴發揮合作優勢。

 

“我願為台灣發聲,為祖國統一盡力”

 

“青年要發展、民族要復興,這也是台灣同胞的追求。”北京大學博士生、臺青林彥辰説,當前臺海形勢緊張,出賣民族利益的“台獨”分裂行徑嚴重損害台灣同胞切身利益,不得人心,必遭唾棄。

 

“兩岸同屬一個中國是歷史和法理事實,台灣是中國的台灣、台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不容任何外來干涉。”台灣《觀察》雜誌發行人紀欣説,“促融合、謀統一,是我們當代中國人的光榮使命,面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讓我們一起接受這個光榮使命。”

 

台灣地區政治受難人的後人陳立君説,台灣同胞具有光榮的愛國主義傳統,先輩們的犧牲和兩岸關係的發展歷程,充分揭示兩岸統一才能將台灣同胞百年來的苦難畫上終止符,唯有中華民族的團結與復興才能帶來安居樂業的生活與美好的未來。

 

“期盼兩岸早日統一、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是包括台灣同胞在內全體中華兒女共同的心聲。”吉林臺商裴仁駿表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背靠強大祖國,這才是2300萬台灣同胞及後世子孫真正的福祉,“我願意為台灣前途發聲,為祖國統一盡最大努力。”

 

“讓我們一起在祖國的懷抱裏挖呀挖呀挖,找回家的種子,開歸根的花。”于強用一首改編的兒歌向臺胞發出邀請,會場掌聲一片……(文/孫路路)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