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中和婚禮:愛人,也愛自然

碳中和婚禮:愛人,也愛自然

 

本場婚禮獲得碳中和證書。雪林/攝

 

碳中和婚禮:愛人,也愛自然

 

金屬材質的糖盒和太陽花種子紙餐卡。雪林/攝

 

碳中和婚禮:愛人,也愛自然

 

婚禮現場。雪林/攝

 

今年5月,是個不一樣的春天。我們踩在了“沙塵大年”,遇到了“酒店刺客”,捲入了“婚禮浪潮”,在自己的婚禮上,我們做了場碳中和實驗。

 

我和另一半都是專注生態環境領域的記者,最初頭腦風暴,提出辦一場碳中和婚禮時,我倆一拍即合。但將想法真正付諸實踐,心裏不免還是打起了鼓:碳中和婚禮難嗎?貴嗎?會不夠美嗎?

 

早在去年年底,我們就定下了婚禮場地,戶外草坪,親近自然。自助餐,避免浪費。我們不太想安排婚車接親、堵門等傳統環節,不喜歡場地中的KT板等一次性材料。而這些設想恰好與減排的理念相契合。

 

真正實現碳中和,還需要我們做什麼呢——首先要盡可能地在婚禮的各個環節減少碳排放,最後通過購買碳匯,抵消婚禮産生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

 

我們的婚禮規模不到50人,減排工作量不算大,實際操作起來卻繁瑣:收集來賓的行程車次,統計住宿信息,確認音響、投影儀等設備功率,計算每一項活動可能産生的碳排放。

 

如此“精打細算”,我們也擔心婚禮效果是否會打折扣。畢竟,許多“看起來很美”的效果要靠華麗的設計、繁複的包裝實現,我們只能儘量平衡美觀與環保。

 

比如,購買喜糖盒時,我們在多個電商平臺上反復對比,糾結好幾天,最後選擇了一款純金屬材質的糖盒,希望喜糖吃光後,它還能成為一個小收納盒。

 

距婚禮只剩下幾天時間,還沒選到滿意的誓言卡。我心生一計,把我們在雲南臨滄旅行時,從村裏制紙老奶奶手裏買來的芒團傣族手工紙裁剪、對折,貼上了之前在公園裏撿的松針和自製的幹花。

 

此前我還想像,千里遙寄請柬,每位賓客親手撕開火漆印的信封,一定儀式感滿滿。但考慮到減排,紙質請柬只好作罷。我們新註冊了一個公眾號,製作一條消息推送,用交互設計,模擬親啟“拆信”的過程。

 

有朋友説,這封電子請柬打破了他以往關於婚禮的傳統認知,看到了兩個年輕人用心辦一場婚禮的創意,甚至讓他少了一分走入婚姻的恐懼。

 

不知不覺中,我們為婚禮碳中和所做的“減法”,都變成了設計上的“加法”。

 

就餐區的餐卡由“種子紙”製成,揉碎、泡水,埋在盛滿土壤的喜糖盒裏,一週後就能長出太陽花的嫩芽。

 

我們設計了一款用環保材料製成的紙袋作為伴手禮,上面的圖案是兩人一起養大的貓咪。不僅有紀念意義,也方便到場的賓客,把鮮花、喜糖放在紙袋裏帶走,日常購物它能代替塑膠袋使用。

 

我是不忍見鮮花浪費的,平時能製成幹花的,都被我安放在家裏的各處了。午宴臨近結束,我像一個熱情的推銷員,和賓客一起選花,恨不得把他們的紙袋塞滿。

 

整場婚禮幾乎沒有一次性用品,場地的鮮花被全部帶走,可愛的裝飾物也找到新家。

 

超過一半的親友是從天南海北遠道而來專程參加婚禮的。我們希望婚禮結束後,大家仍能在以後的某一個時刻,看到某一個物件,腦海裏閃回那個春日的美好記憶。

 

前幾天,有朋友告訴我們,她背著貓咪紙袋出門,有人主動來要連結。還有許多人發來照片,喜糖盒變身成“迷你花盆”,有的種子餐卡已經發出嫩芽!

 

我們請的婚禮策劃師和攝影師見證過許多場婚禮,但碳中和婚禮,他們是頭一次遇到。我們搜索過,雖然“雙碳”戰略已提出兩年多,國內辦碳中和婚禮的仍然不多,我們算是第一批“吃螃蟹”的新人。

 

但在婚禮前一個月,我跟一位前輩交流時,意外得知對方早在十年前就想舉辦一場綠色低碳的婚禮,不設車隊,甚至婚宴採用純素食。我很驚訝,原來,類似的理念早就出現在年輕人的婚禮中,只是那時,碳中和這個詞並未流行,國內也缺乏能從技術上實現碳中和的專業力量。

 

籌辦一場碳中和婚禮,並沒有想像中複雜。婚禮一共産生5.68噸二氧化碳當量。其中,交通排放佔了近一半,達47.19%;住宿餐飲排放也是大頭,佔37.25%;婚禮用品排放佔15.43%,上述三者加起來佔了99.87%。一般而言,碳抵消的數額要略高於計算得出的數據。我們購買了6噸CCER(國家核證自願減排量)進行抵消。

 

只有親身經歷後才發現,普通人離碳中和如此之近。網上關於環保婚禮的新玩法,刷新了環保艱苦單調的刻板印象。許多賓客發現了婚禮中的巧思。一位來賓説,這種形式上的簡約讓她更投入于婚禮中的情感和情緒,回歸到純粹的“見證愛、分享愛”的婚禮初衷。

 

有人把這場婚禮稱作“碳中和”主題,其實不然,我們為婚禮設置的主題是“春天約會”,而碳中和,這只是婚禮的標簽之一。婚禮策劃師整理了這次經驗,她説,最近又有一對新人想辦碳中和婚禮,她們也要繼續學習了。我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碳中和元素會融入越來越多的幸福時刻裏,那時,碳中和婚禮已經不足為奇。

 

我們也是幸運的,雙方父母給予了最大的支持和包容,婚禮由我們自由發揮、自行操辦。儘管要應對實驗中諸多不確定的變數,但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找到了大家篤定的生活答案——愛人、愛自然。(張藝)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