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非專家訪華後撰文肯定:“藍天下的北京是值得一看的風景”

南非獨立在線新聞網站7月1日刊登題為《呼吸,北京的一種欣慰!》的文章,文章作者為中非關係問題專家法爾哈娜·帕魯。帕魯回憶了自己2007年首訪中國時看到的霧霾景象和最近一次到訪北京看到的藍天下的風景,並揭秘了中國到底做了什麼才會産生如此巨大的改變。文章編譯如下:

 

當我在北京首都國際機場下飛機時,空氣中充滿了期待。那是2007年,我第一次到中國。

 

北京,這座文化、外交、金融和政治之城,幾十年來一直被理想化地描繪著。但轉眼之間,滿懷期待的空氣很快被令人窒息的灰色含硫空氣所取代。這不是有著藍天白雲的北京,而是淚眼婆娑的北京。

 

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中國一直存在污染問題。後來,前所未有的工業化導致機動車數量迅速增加、人口系統性增長和製造業産出不斷擴大。自然地形和季節性天氣也導致了這場污染危機。

 

北京有很多排放大量被稱為PM2.5污染物的燃煤電廠和其他工廠。由於周邊多山,春季和夏季,當溫度和濕度上升時,風帶來工業地區的污染物,嚴重的污染籠罩著這個城市盆地。此外,這些污染物排放令能見度降低,導致航班取消和道路封閉。

 

隨著財富的快速積累,機動車對個人來説變得更加負擔得起。而人口增長是造成廣泛污染的另一個因素。過去幾十年,北京市人口持續快速增長。

 

自2007年以來,我經常去中國,只在新冠疫情高峰時期有過短暫中斷。但就在最近這次兩周前的訪問中,我注意到整個中國,更具體説是北京,大氣狀況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中國是如何能夠如此迅速扭轉局面的?

 

2013年至2017年,北京及周邊地區細顆粒物濃度下降了35%左右。這是一項了不起的成就,得益於國家的資源投入和生態文明願景。還有政府發起的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修訂的大氣污染防治法,對違規行為的更嚴厲處罰,國內各地出臺的改善空氣品質行動計劃以及北京市自己的創新行動。雖然這是一段漫長的歷程,但積累了許多經驗和教訓。即使對於那些正在應對自身挑戰的發達國家來説,這些也值得借鑒。

 

中國的政策如此成功,它們成為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9年報告《北京二十年大氣污染治理歷程與展望》的主題,報告突出強調了中國治理大氣污染的非凡之路。

 

20年來,空氣品質管理體系已經形成。該體系得到了全面立法和執法機制、系統性規劃、強大監測能力和公眾環境意識增強等方面的支持。

 

北京市還通過提供補貼等財政措施,從經濟上對有效落實各項治污措施加以激勵。

 

北京市有關部門緊盯發電廠、燃煤鍋爐和居民用煤,得以對污染源進行規範和管理。

 

該市還進一步實施了清潔能源規劃,即“煤改氣”,有效減少燃煤。在此期間,北京市不斷改造高效終端處理設施,並執行超低排放標準。

 

我第一次到中國時,電動汽車的想法似乎是一種幻想。但最近我在北京和其他城市乘車旅行時,電動汽車發出低得幾乎聽不到的聲響。耗油多並排放尾氣的是另一個時代的汽車!中國正開始進入電動汽車時代。

 

圍繞新車和燃油品質,北京市實施了一系列地方性排放標準和綜合治理措施,還不斷加強交通管理和經濟激勵。

 

更重要的是,大規模的公共交通體系建設讓市民逐漸形成綠色低碳的城市出行習慣。

 

根據聯合國的數據,自2013年以來,中國在治理污染方面的成功為全球污染下降作出了四分之三以上的貢獻。

 

藍天下的北京是值得一看的風景。這表明持續、務實和有針對性的政府政策可以取得什麼樣的成果。人與自然之間的微妙關係一度不受重視被擱置,但現在中國已經充分認識到對人民的義務,不會再走回頭路。

標簽: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