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島夜話】大陸學生來臺參訪開啟兩岸雙向交流契機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07-18 16:26:10 | 來源: 華夏經緯網 |
作者 柳金財(佛光大學公共事務學系副教授)
應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北京大學黨委書記郝平已于14日啟程赴臺至23日,率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武漢大學、湖南大學等5所大陸大學36名師生抵臺交流。期間擬規劃擬與台灣大學、政治大學、中國文化大學、東華大學等校進行師生交流,同時赴台北、台中、新竹和花蓮等縣市參訪。未來兩岸青年、高校學生交流,將會成為兩岸交流領域亮點及重中之重。
青年作為兩岸關係的主要參與者及承擔者,為兩岸交流注入來自民間青年一代的新動力,兩岸關係發展以“社會中心”、“青年導向”、“基層本位”為根基。此種“自下而上”的動力,推動著兩岸融合向前發展,兩岸民眾具有同根同源、同文同種,同屬中華民族、炎黃子孫及共享中華文化,兩岸青年交流深化兩岸民眾的心靈契合;除促進兩岸青年理解之外,也有重要啟示意義,即是兩岸交流復常的重要一步,並成為擴大和深化未來兩岸雙向交流,改善兩岸關係發展之“初始基礎”。
國臺辦表示這是三年多來大陸高校首次組團赴臺交流,對於促進恢復兩岸雙向交流具有積極意義。同時,強調“支持鼓勵兩岸青年加強往來,在交流互動中增進了解、互學互鑒,攜手開創光明未來”。可見此次陸生赴臺交流具有重大意義,象徵著中斷已久兩岸青年交流重新接續,具有正面性效應、示範性效應、磁吸效應及擴散效應。
首先,産生正面性效應:由於兩岸政治互動氛圍不佳、復因連續三年疫情肆虐因素,致來臺短期交換研修的陸生急速下降,甚至學籍生也暫時停止招收,即使大陸青年來臺參訪交流,也幾乎是微乎其微,政策管制介入強度大為增加。毋庸置疑,馬英九執政時兩岸青年雙向交流比重比較高,但蔡英文執政這幾年來因兩岸未具“九二共識”政治基礎阻礙兩岸青年雙向交流,致比重急速下降。
確實陸生赴臺交流因政治及疫情因素已停頓三年,尤其來自人為行政障礙壁壘阻撓兩岸青年交流,此次民進黨當局重啟陸生赴臺交流,原本即釋放不會通過信息,但最終在社會輿論壓力下通過項目方式允許陸生來臺訪問,這對促進年輕人相互理解、相互認識,培養友誼增進情感,具有積極正面意義。
其次,發揮示範性效應。馬英九帶領台灣學生赴陸參訪,公開倡議“九二共識”、“兩岸同屬中華民族”及“同屬中國人”,創造兩岸共同基本共識,利於促進中華民族主義凝聚及中華文化認同,促動大陸允許陸生赴臺交流參訪,未來若再逐步釋放陸生來臺交換研修,利於展開雙向交流。這不僅對青年學生交流,將進一步産生擴大化、深化影響。同時,也對兩岸社會文化交流領域造成衝擊,産生如 “整合理論”所提出 “分枝效應”、 “擴散效應”及 “示範作用”。
再者,産生磁吸效應。今年3月底4月初,馬英九率團至大陸祭祖參訪,在與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復旦大學等3所高校師生交流座談期間,多次表示希望大陸高校師生也能夠赴臺交流。現在大陸五校高校師生來臺參訪,重啟兩岸青年雙向交流,利於改善兩岸關係實質發展。這對未來台灣學生參訪大陸立下典範,大陸對臺政策逐漸産生“磁吸效應”,吸引更多臺生赴陸學習、就學等。
大陸對臺政策立基台灣“社會本位”及兩岸“民間社會連結”,觸及台灣社會各領域,包括政黨、非政府組織、族群、階層及各種産業類別,及教育、傳播、宗教、藝術、戲劇、文化領域,尤其加強新媒體及流行文化、戲劇對青年學生影響,避免其受到“文化台獨”、“去中國化”影響。同時,給予台灣青年在大陸生活、學習、就業及創業之“同等待遇”,産生一股吸納拉攏推力。
最後,産生擴散效應。來臺就學的大陸學生數額即將面臨“歸零”,全盛時期2016年約4萬2000名非學位生,其中9000多名學位生,至2023年4月止僅3400位在臺陸生,民進黨當局管制短期研修生來臺。儘管大陸鼓勵兩岸青年交流,增進了解、互學互鑒,但實際上仍大多是臺青、臺生去大陸相對多數,呈現單向不對稱交流狀態及融合趨勢。
臺陸委會、教育主管部門雖自2022年起,持續表達歡迎陸生來臺,然實際上卻未有具體及明顯的措施作為,對開放陸生來臺就學尚未有提供優勢誘因及任何放鬆。台灣欠缺對陸生來臺學習之友善環境建構,尤其疫情期間優先處理國際生、僑生就學權益及來臺問題,將陸生延到後面處理,對陸生來臺學習環境建構並非十分友善。
民進黨當局在政策上雖聲稱歡迎陸生來臺就學,卻無具體措施獎勵提供誘因作為,仍禁止陸生校外工讀及請領獎助學金、加入健保。對待陸生、國際生及僑生,在權益維護方面,明顯採取區隔、歧視性原則。基本上,兩岸青年雙向交流,不僅應提供同等待遇、勿給予歧視對待;同時,利於促進兩岸良善互動關係,有助建構兩岸和平穩定關係架構。
大陸對臺政策立基於“一代一線”主軸,強調“社會本位”、“人民中心”,從“寄希望於台灣當局”調整至“更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尤其藉由政治社會化作用,加強兩岸青年在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諸多領域緊密互動,促進中華文化、中國人認同及中華國族主義凝聚。
因此,透過兩岸青年雙向參與,將可産生“正面效應”、“聚集效應”、“溢出效應”,並不斷向外擴散延伸,營造“兩岸一家親”親善關係,從而改變台灣民眾國族認同,發揮“示範效應”及 “磁吸效應”, 建立兩岸命運共同體關係,形塑經濟社會文化共同體,最終促進“融合促統”、“融合漸統”目標達成。就此而論,兩岸青年學生雙向交流,已為兩岸和平發展奠立良好關鍵基礎。
相關新聞
- 2023-07-16大陸高校師生團飛抵台灣開啟交流參訪之旅
- 2023-07-15馬英九邀陸生團訪台,9天16地點行程曝光
- 2023-07-18互學互鑒 共育英才——大陸高校師生團造訪台灣政治大學
新聞推薦
- 兩岸産業交流對接系列活動在江蘇舉辦2024-11-22
- 事關中國和東盟 這個論壇首次“亮相”世界互聯網大會烏鎮峰會2024-11-22
- 中國同巴西、南非、非盟共同發起開放科學國際合作倡議2024-11-22
- 【圖解】從多個“首次”看中國經濟企穩回升2024-11-21
- 中共中央臺辦、國務院臺辦在蘇州舉辦臺商座談會2024-11-21
- 台北多輛公交車登出大幅廣告 要求廢除2019版課綱2024-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