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報社論:台灣年輕一代為何愛上“小紅書”

臺報社論:台灣年輕一代為何愛上“小紅書”

 

參考消息網7月20日報道 台灣《旺報》7月18日社論,分析了台灣年輕一代為何愛上小紅書。

 

文章稱,馬英九基金會邀陸生赴臺參訪,陪同的台灣學生同樣屬於2000年後出生的年輕一代。有別於早年因“太陽花學運”導致兩岸青年網絡衝撞,台灣的年輕一代愛用小紅書,兩岸“小紅書世代”有許多共同語言,這將對兩岸關係的未來産生重大影響。

 

文章指出,台灣年輕人的“小紅書熱”並非新聞,青年學者賈選凝日前撰文,對小紅書獲台灣年輕世代喜愛和認同的原因進行深入分析。文章認為,小紅書借助“去政治化互動”等建立一種認同形塑機制,通過流行文化分享與女性溝通風格等特質,令台灣年輕人認識到大陸先進的一面,也讓兩岸年輕人在潛移默化間形成社群意識。

 

文章認為,“小紅書效應”在台灣年輕一代擴散,本質是大陸硬實力、軟實力的綜合展現。首先,小紅書本身就是大陸網絡經濟的産物。若不是有大規模的市場與創新科技的競爭,小紅書又豈能憑藉信息完備、親近用戶的優勢而勝出?其次,小紅書能吸引台灣年輕人,證明大陸年輕一代生活優渥、思想新潮,能與世界接軌,大陸不再是老一輩台灣人眼中“又土又窮”的代名詞。

 

文章稱,不過,這些還不是小紅書“打入”台灣年輕一代的關鍵。最重要的是,小紅書來自市場,親近民間。台灣年輕人專注于小紅書的高品質內容,兩岸年輕人能從中找到共同話題,逐漸融為一體,成為兩岸融合“不是樣板的樣板”。

 

正如賈選凝在文中指出的,小紅書可以將成長背景完全不同的兩岸年輕人,帶入回歸日常生活議題的互動語境內。即使台灣排斥簡體字,小紅書仍普遍被台灣年輕人接受。

 

文章指出,民進黨把具有大陸色彩的東西都打上“統戰”標簽,引導“逢中必反”甚至“逢中必恐”,導致兩岸民間交流往往墜入政治漩渦。而以美粧、生活等為主題的小紅書,破解了上述怪圈。

 

沒有官方色彩的小紅書已經成為台灣青年認識大陸、親近大陸的快捷方式,這對於多年來致力於兩岸關係的有識之士而言,應該有非常多的啟發與借鏡。

 

賈選凝對小紅書提出一個有趣的觀察與總結,認為人性化的女性溝通風格,是促進兩岸青年自然融合的關鍵之一。這也開啟了一個過去鮮有人研究的課題,那就是兩岸交流的“柔性論述”。眾所週知,大陸對臺論述主要基於民族、歷史、政治的宏大敘事,令重視個人、追求“小而美”的台灣青年世代感到陌生。而小紅書的興起,提供了另一種兩岸溝通模式。

 

文章認為,小紅書已成為兩岸年輕人融為一體的“秘密花園”,值得兩岸共同珍惜和培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