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譚天丨“Z世代”變“厭世代”, 島內青年希望何在?

日月譚天丨“Z世代”變“厭世代”, 島內青年希望何在?

 

日前,數以萬計的島內青年冒著酷暑,聚集在台北街頭,表達對台灣社會不公不義的強烈不滿。

 

譚主看到島內媒體報道,參加集會的青年受訪表示對蔡當局“非常失望”:“答應人民的事情,很多根本就沒有做到”……

 

島內青年烈日下的怒吼,能夠觸動在室內吹著冷氣的民進黨政客嗎?

 

看不到希望

 

島內青年成“厭世代”

 

譚主翻查資料發現,蔡英文上臺時,曾承諾要為年輕人打造一個更好的台灣。七年多後,在滿分為10分的調查中,島內民眾僅給出了3.72分的超低分。

 

另一家島內媒體針對18至49歲青壯年的民調結果顯示,六成受訪者認為,即便自己努力工作,未來也沒有機會拿“高薪”。有高達87%的人認同“台灣年輕人的薪水太低,未來沒有希望”的説法。

 

日月譚天丨“Z世代”變“厭世代”, 島內青年希望何在?

 

為了解這些媒體報道背後的深層含義,譚主採訪了北京聯合大學朱松嶺教授。朱教授説,一些研究表明,越來越多島內年輕人被迫放棄了實現理想和個人價值等這些“大確幸”,轉而去追求諸如一杯咖啡的“小確幸”。這種無奈的選擇已經嚴重損害了島內年輕人的尊嚴,極大壓縮了他們人生的可能性。

 

台灣《聯合報》在一篇檢討蔡當局七年疏失的社論中指出,青年前景黯淡:年輕世代平均薪資遠遜於其上一代,他們追求的“小確幸”人生,卻驟然面臨服兵役、上戰場的突襲,其不滿可想而知。

 

日月譚天丨“Z世代”變“厭世代”, 島內青年希望何在?

 

於是乎,你很容易在島內社交平臺上看到抱怨、嘲諷工作與生活的內容。曾有島內媒體針對這個現象作專題報道,將這些看不見未來的青年人稱為“厭世代”。這個説法引發島內網友廣泛共鳴,迅速成為網絡流行語。

 

日月譚天丨“Z世代”變“厭世代”, 島內青年希望何在?

 

島內媒體專題報道配圖

 

在專題報道的導語裏,譚主看到了這樣的描述——“他們是90年代前後,銜著滑鼠出生,素質最優秀的一代,也是在變化劇烈的年代中,徬徨、不安、疲憊地尋找光亮的‘厭世代’”。一齣生就與網絡信息時代無縫對接,本應充滿朝氣和希望的“Z世代”,怎麼就成了充斥著無力感的“厭世代”?

 

“厭世代” 誰之過?

 

島內經濟專家告訴譚主,困擾“厭世代”的經濟社會發展問題,與台灣錯失産業結構調整良機有很大關係。近年來,隨著島內製造業逐漸外移,就業人口移往服務業。如今,服務業已佔島內生産總值的七成,聘雇人力佔了總勞動人口的六成。問題在於,服務業門坎相對較低,台灣內需市場又不夠大,造成了行業發展空間不足。

 

朱松嶺説,島內年輕人期待通過對傳統産業和服務業徹底轉型改革,從整體上改善勞動力市場的狀況。但民進黨當局所有的心思都花在選舉上,根本就沒有考慮年輕人應該怎麼活下去。要不是當年他們為了一己之私,阻撓兩岸服貿協議生效,台灣也不會錯過經濟整合與升級的機會,“厭世代”的生活也不至於這麼苦哈哈。

 

日月譚天丨“Z世代”變“厭世代”, 島內青年希望何在?

 

朱教授進一步指出,民進黨政客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得到選票,鞏固權力,島內的長遠發展完全不在他們的考慮範圍之內。他們只求當選後儘快出“成績”,凈做一些短平快的項目,那些需要時間沉澱才會見效的發展規劃碰都不會碰。也正因為如此,民進黨上臺後,島內“五缺”“七缺”等問題愈發嚴重,發展受阻,民不聊生。

 

最可恨的是,民進黨當局為了政治私利,瘋狂出賣島內民眾利益。他們豪擲220多億美元購買武器,將臺積電拱手送人,簽署不平等“貿易協議”,放任台灣核心産業優勢和整體經濟競爭力被削弱。

 

日月譚天丨“Z世代”變“厭世代”, 島內青年希望何在?

 

臺民眾在街頭挂起橫幅

 

在民進黨一通瞎折騰下,今年台灣首季生産總值同比負成長3.02%,創14年來新低;出口數據已連續十個月下滑,經濟前景一片黯淡。

 

由此可見,醉心選舉、鼠目寸光、“倚美謀獨”的民進黨政客,是不折不扣的經濟民生“毒藥”,“厭世代”成了一群活生生的受害者。

 

推進兩岸深度融合

 

助力翻轉“厭世代”人生

 

民進黨當局的短視,導致無法從根本上解決問題。那麼,島內“厭世代”的希望到底在哪?

 

長期研究兩岸經貿關係的專家告訴譚主,台灣作為典型的外向型經濟體,出口一直是島內經濟增長的重要拉動力。多年來,大陸穩居台灣地區最大出口市場和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為島內經濟提供了有力支撐。

 

這位專家進一步指出,兩岸經濟互補,對台灣而言,只有堅決反對兩岸經濟“脫鉤”、産業“斷鏈”,進一步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才能借助大陸巨大的市場、豐富的資源、完備的産業配套,助力島內經濟取得更好發展,讓包括“厭世代”青年在內的廣大臺胞更多地獲利受益。

 

日月譚天丨“Z世代”變“厭世代”, 島內青年希望何在?

 

2023年海峽兩岸經貿交易會

 

隨著兩岸融合逐步深入,大陸巨大的市場潛力和廣闊的發展機會向島內青年敞開。大陸出臺的一系列惠臺政策,也為臺青更好融入、實現更大發展提供了極大幫助。朱松嶺説,這讓一些不甘心在沉淪的環境中“躺平”、想要擺脫“厭世代”魔咒的島內青年,看到了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台灣當局勞動事務主管部門近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近五年選擇離開台灣發展的島內大專院校畢業生中,來到大陸的人最多,人數超過1.2萬名。他們在大陸生活、工作、創業,意氣風發,躊躇滿志,已經完全甩掉了“厭世代”的標簽。

 

多位受訪專家對譚主説,島內經濟發展離不開大陸。只有搭上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快車,島內經濟才能有更好前景,島內青年才會看得到希望。奉勸民進黨當局,真正“謙卑”地傾聽年輕人的心聲,順應島內要和平、要發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否則必將淹沒在時代發展的滔滔洪流之中。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