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見真情:通水5週年泉州、金門探訪記

清水見真情:通水5週年泉州、金門探訪記

 

這是8月4日拍攝的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水源地——山美水庫(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旺 攝

 

金門縣前縣長李炷烽記得,小學二年級時金門乾旱了8個多月,大家抬著神像去祈雨。父親典當了一塊田,請人在家裏挖了一口井。“當年金門人為了喝一口水,歷經艱辛。”

 

長期困擾金門人的缺水問題,5年前得到了解決。2018年8月5日,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正式啟動。“兩岸一家親、共飲一江水”從願景變為現實。

 

5年後的同一天,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親歷者、推動者、參建者會聚福建泉州晉江,共同紀念這一兩岸融合發展的標誌性事件。李炷烽在晉江感慨,福建供水工程“解決了金門千年以來的燃眉之急”。

 

五年向金門供水2883萬噸

 

當日舉行的活動上,大螢幕圖文並茂,向大家“數説”了這一工程的不凡之處:23年堅持不懈積極推動;全線管道歷時3年建成;工程總投資3.88億元人民幣;截至2023年8月5日,累計供水量已達2883萬噸;日均供水量由0.97萬噸上升至2萬噸……

 

會場洋溢著一份特殊的自豪之情。今年5月,金門供水工程(取水泵站及陸地管道部分)榮獲中國水利工程優質(大禹)獎。此次大會舉行了大禹獎授像儀式。水利部國科司副司長武文相説,金門供水工程樹立了建設標杆、運營標杆和兩岸合作標杆。

 

金門縣副縣長李文良感動地説,福建供水工程讓金門無需為水煩惱。“特別是過去幾年金門面臨50年來最嚴重的乾旱,通水讓金門水荒得以舒緩,更穩定了地區水資源環境。”

 

清水見真情:通水5週年泉州、金門探訪記

 

這是8月5日拍攝福建晉江龍湖(無人機照片)。新華社記者 陳旺 攝

 

福建省水務發展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朱金良曾參與工程研討、考察、勘探、簽約、開工等階段,如今正為工程水源保障“再進階”而努力。他説,今年2月金門供水水源保障工程開工建設,將為晉江、金門等地構建“多湖庫、雙線路、多調節”的供水保障體系。目前福建水投集團也在謀劃推進閩西南水資源配置工程建設,“將為金門供水提供第二水源”。

 

為讓金門鄉親喝上放心水,無數人在努力。朱金良説,自通水開始,運行調度人員24小時不間斷輪班值守,確保金門同胞用水無憂。

 

金門鄉親慕名來“尋源”

 

山美水庫是福建向金門供水工程水源地。在這裡,記者見到“泉州-金門輸水線路圖”:源自晉江流域山美水庫的水,通過金雞攔河閘引入晉江龍湖水庫,並經龍湖取水泵站、陸地輸水管道和跨海輸水管道,輸送到金門田埔水庫。

 

記者隨工作船航行山美水庫,藍天白雲下,青山如黛,碧波萬頃,鷗鳥飛翔。山、水、林、田、湖、草統籌治理一目了然。“‘清水下山,凈水入庫’成為常態,水庫水質常年保持優質。”山美水庫水資源調配中心主任郭明德説。

 

這些年,幾十批次金門鄉親慕名前來山美水庫“尋源”。郭明德印象特別深刻的是,有位金門鄉親在水庫邊忍不住用雙手捧起清水,讚嘆“這水真的甘甜”。

 

“山美,水美,人心更美。”金門縣水墨畫協會理事長楊誠國説,以前金門最主要的水源基本是湖庫水和地下水,處理起來很辛苦,“山美水庫給我們帶來便利,這份心意令人感動”。

 

日前,新華社駐臺記者實地探訪金門。剛經歷颱風“杜蘇芮”侵襲,金門還留存著颱風過境痕跡。但與7年前遭遇颱風“莫蘭蒂”侵襲、2萬多戶停水不同,現在金門人不用再面對因災斷水的民生難題。

 

“大陸供水讓金門得以闖過用水危機,不用再靠天吃飯。”金門縣自來水廠廠長楊沁杭在接受新華社駐臺記者採訪時説,5年來泉金密切聯繫和共同合作,大陸供水輸送穩定,水質優良,降低了水廠處理成本。

 

大陸好水為金門發展增底氣

 

金門田埔水庫旁,一塊立石上刻著“兩岸共飲一江水”的紅色大字。金門縣自來水廠生産供水課主任葉晉良介紹,來自福建的清水通過海底管道在這裡上岸,引入金門。

 

立石後面的引水工程式控制制閥室裏,粗壯管道裏水聲激蕩轟鳴,一排儀器實時監測著水質。大陸清水在旁邊的受水池暫存後,通過加壓泵站經管道輸送到金門的水處理場。

 

“這就是金門人每天喝到的水。”在金門洋山凈水場中控室,負責人陳宏慧給記者倒了一杯清水,口感潤澤甘洌。她説,大陸來水水質穩定,水廠只需簡單處理即可達標。

 

目前大陸供水佔金門日常民生用水總量逾七成。

 

在楊沁杭看來,大陸供水的一大好處是保護了金門地下水,為金門未來發展增加了彈性和底氣。他説,現在金門每日減少地下水抽取量約9000噸,地下水使用比例從68%降低至14.3%,“減少了金門地層塌陷、地下水劣化風險”。

 

據介紹,有了大陸好水,加上今年雨量豐沛,金門通過調度機制讓各水庫恢復平穩水情,地區水庫總蓄水量達到九成以上。

 

走在金門,海風吹拂,幾隻白鷺悠然飛過。根據金門長期監測調查,這幾年因為有穩定的大陸清水流入,珍稀物種歐亞水獺以及候鳥等活動更頻繁和明顯,數量增加。“即使大旱之年,金門生態環境也在穩步向好。”楊沁杭説。新華社記者許雪毅、陳君、王承昊

標簽:兩岸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