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臺半導體政策“扈從美國”惡果已現

臺媒:臺半導體政策“扈從美國”惡果已現

 

據台灣“中時新聞網”8月5日報道,美國《紐約時報》4日刊出對臺積電董事長劉德音的專訪,該報道以《臺積電走向全球,但仍需根留台灣》為主題。劉德音解釋稱,儘管台灣地區處於地緣政治緊張的地方,但因為生産最尖端的晶片需要多達3000名科學家一同努力研發,除了台灣地區,“我們不能把它放在其他地方”。

 

報道稱,針對近期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廠進展緩慢,且臺積電和美國工人間因文化差異而關係緊張,劉德音表示,他已經向美國政府提出建議,除了晶片法案中520億美元的補貼外,美方還需要提供激勵措施,用在購買美國製造的晶片上。劉德音強調,“否則該計劃很快將碰到瓶頸,臺積電目前還想不到解決辦法”。

 

至於外界盛傳臺積電晶片能保護台灣“免於侵擾”的“硅盾説”,劉德音予以否認,稱“中國大陸不會特別因為半導體而展開對臺行動,也不會因為半導體改變原本的對臺規劃”。

 

台灣《中國時報》8月5日發表社論指,臺當局扈從美國的半導體政策惡果已現。

 

社論指,臺積電亞利桑那州廠進度落後,遭當地工會領袖批評用此當藉口,想引進低工資的外籍勞工,搶他們的工作。臺積電寄人籬下,有口難辯。在臺積電赴美投資設廠展開後,島內曾爆發一場小小的辯論,反對者指這個投資讓臺積電變“美積電”、造成台灣人才外流。臺當局當然強力反對這種論調。但現在初步答案出來了:台灣經濟受損,而且海外廠的管理和文化差異都出現難題。

 

台灣地區的民間投資長期靠半導體撐場面,主角當然是臺積電,過去幾年更明顯,但臺積電的資本支出已趨向保守:2022年原本規劃400億到440億美元的資本支出,到該年10月時降到360億美元。今年規劃資本支出320億到360億美元,未來是否調降則待觀察,但幾率非常高。長期而言,台灣地區的“半導體多國投資”勢必弱化台灣島內的半導體實力,其佔全球比重一定降低。

 

社論稱,美國在特朗普任內對中國大陸發動貿易戰、關稅戰,之後演變為以半導體為核心的科技戰。在此過程中,美國發現本身的半導體製造能力不足,自製率只有一成多,特別是尖端製程的半導體幾乎掌握在亞洲手上,主要就是指臺積電。因此(美國)以幾乎半強迫的方式要求臺積電赴美設廠。

 

蔡當局不僅未能站在企業與台灣經濟長期利益立場看待此事,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協助美國政府“促成”此案。

 

社論稱,2022年11月臺積電首度以包機方式把300多名員工載到美國時,外界曾稱此為台灣人才外流、把臺積電變“美積電”。臺當局説這是更壯大台灣的半導體。但事實上,美國施壓要臺積電去設廠就是為了提高其半導體自製率,這件事本身就是百分之百的“去臺化”。

 

社論指,台灣地區利益絕對不是百分之百與美國利益相符合,而美國的政策必然以美國利益為考慮。就臺海安全而言,台灣地區最大利益是“避戰保臺”,但美國最大利益顯然是把台灣地區“武裝成刺猬”跟大陸火拼,美國借此從中獲利。而在半導體政策中,台灣地區與美國利益也明顯不完全一樣,台灣地區切勿愚蠢到被賣了還幫人家數鈔票。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