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朋友圈】元氣少女的旅行筆記

2001年在台北出生,10歲跟著父母移居上海,19歲來蘇州讀本科,“來了蘇州才發現,原來這裡才是屬於我的‘快樂老家’!”逛園林、鑽小巷、找小吃、聽評彈……悠遊姑蘇,不亦樂乎,羽禎自有一套攻略與你分享。

 

姑蘇如畫 展卷驚喜

 

羽禎的爺爺是廣西南寧人,從小她就知道廣西是自己的“老家”,卻從未真正回去過。所謂“老家”,遙遠又陌生,好像只存在於長輩們的口中。直到來到大陸,尤其是來到蘇州——看到青瓦白墻,品嘗飯稻羹魚,度過春夏秋冬,“在這裡不期而遇的一切,總能讓我明確感知到,哦,DNA動了,原來這就是我血液裏流淌的東西。”

 

“東園有一株好美的白藤,盛開的時候,我會專程去看她!”

 

“坐船要去平江路,因為那裏的船都是手搖的!”

 

“評彈怎麼可以唱得那麼軟糯?”

 

“雞頭米為什麼這麼好吃!”

 

“絲綢究竟是怎麼做出來的?”

 

——對於細膩敏感又足夠好奇的羽禎來説,姑蘇如畫,時刻吸引著她去發現驚喜。

 

在蘇州絲綢博物館,羽禎重拾幼時養蠶的記憶,也終於解開了由蠶到繭,由繭至絲,再到絲綢的奧秘。“市列珠璣,戶盈羅綺”,作為絲綢紡織重鎮,蘇州擁有上千年的絲綢紡織歷史。綾、羅、綢、緞的區別是什麼?一寸錦一寸金的宋錦又究竟是怎樣織就的?”絲絲入扣”從何而來?蘇州絲綢博物館的朱艷副館長逐一為羽禎解答。“我一直很喜歡漢服,卻從來沒有想到,原來最珍貴的面料是這樣被織造出來的!”第一次親眼目睹宋錦織造工藝,讓羽禎大為震撼。作為漢服愛好者的她,也因此從“愛其然”進階“愛其所以然”的新境界。

 

遊園驚夢 戲夢千年

 

來到蘇州昆劇傳習所,讓羽禎第一次真切體會到——什麼是“園中有戲,戲中有園”。崑曲最初就是在文人士大夫的園林中誕生,數百年來,崑曲裏的故事也常常圍繞著園林展開。在大一選修《傳統戲曲欣賞與評論》這門課之前,她從未看過戲曲。課堂上,經由老師導賞,那些經典的戲曲作品使她著迷。

 

學著拍曲唱曲、見證演員的粧造過程,在園林裏看一齣《牡丹亭·遊園驚夢》,與“園林裏的崑曲”首次邂逅,刷新了羽禎的崑曲鑒賞體驗。這一切讓她恍如投身夢境,“全身心沉浸于場景、劇情、表演之中,這個舞臺好像沒有虛擬和現實的邊界,帶來的現場感受無可取代,我好像又一次重新認識了‘崑曲’。”

 

來自江蘇省蘇州昆劇院的青年演員奚曉天,與羽禎年紀相倣,已經擁有十餘年的“水磨人生”。古老的崑曲,讓擁有不同成長背景的兩枚女孩情牽一線,組成“一日師徒”。崑曲如何唸白,水袖怎麼整理,“橄欖腔”的發聲重點又是怎樣的?曉天悉心傳授,羽禎細心揣摩。“從小到大,我看過很多的原版音樂劇、歌劇,喜歡裏面的音樂,也喜歡那種戲劇的張力。因為喜歡,也會學著去唱。真的沒有想到,自己後來會愛上戲曲,更沒有想到自己能有機會學唱崑曲。但現在想來,崑曲也是一種音樂劇啊!”學習間隙,羽禎分享自己的“頓悟”,也收穫了來自曉天的認可與共鳴:“藝術都是相通的,怪不得,我感覺你很有天分!”

 

展卷姑蘇,閱繁華綺麗,亦感知文心一脈。在蘇州的遊歷,讓羽禎更清晰自己的來處與歸屬。姑蘇如畫,而大陸更大,更遠闊的天地正召喚著她去探索、去遨遊。

 

【臺青朋友圈】元氣少女的旅行筆記

 

(海峽飛虹轉載自蘇臺一家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