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同學錄】陳羿名:從寶島台灣深入到齊魯大地,我與祖國同呼吸

【編者按】長城、泰山、孔廟、岳陽樓……當看到這些古詩詞中的景物,都如此真實地展現在眼前時,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的臺生陳羿名難以描述那種感官衝擊,“我小時候就會背這些詩詞歌賦,看到它們從《滿江紅》、《琵琶行》裏走出來,會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切感’。”

 

“兒時的我就在想,海峽兩岸距離這麼近,我將來一定要到大陸看看。”

 

【台灣同學錄】陳羿名:從寶島台灣深入到齊魯大地,我與祖國同呼吸

 

陳羿名接受山東當地媒體採訪。 (陳羿名供圖,中國台灣網 發)

 

2017年夏天,陳羿名與大陸第一次“奇遇”。

 

“當時我去南鑼鼓巷找朋友們玩,本就不認識路,恰好手機又沒電了。”夜幕落下,第一次來大陸、“人生地不熟”的陳羿名開始慌亂起來。

 

“我當時有些害怕。是路過的陌生人們幫我借充電寶、買票、指路,那一刻我感覺暖暖的。”雖然好心人們沒留下名字,但萍水相逢的緣分,在陳羿名心中留下了無法消散的漣漪。

 

“説起來,大陸山美水美,人更美。”正因為這樣的情感聯結,陳羿名有了再次來大陸的想法。2019年,陳羿名參加了湖北省武漢市的實習活動,這一次他認真地思考:想不想留在大陸,能不能融入進大陸的環境。

 

“當我發現自己的回答都是肯定的時候,我就更堅定了要赴陸讀書的想法。”

 

回臺後,陳羿名著手準備各種申請材料,抓緊補齊自己短板,“接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時,我正在地鐵上,那一刻,我可能是這節車廂裏最快樂的人。”

 

【台灣同學錄】陳羿名:從寶島台灣深入到齊魯大地,我與祖國同呼吸

 

清華大學“桑梓研修營”陸港澳臺同學共赴四川大熊貓保育基地實踐,右一為陳羿名。 (陳羿名供圖,中國台灣網 發)

 

生活很難總是一帆風順。為減輕未來的就業壓力,陳羿名希望早日加入“大廠實習生”的隊伍。“收到實習生職位的拒信時,我還是有些難過。”“從哪跌倒就從哪站起來,我後來成功申請寶潔校園大使,又自告奮勇成了團隊主席。”

 

然而沒想到的是,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我發現之前的校園團隊幾乎沒有留下任何成果,所以我要從零起步,組織分享會、運營社群,還要經常拜託周圍的人幫我推廣。”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陳羿名帶領團隊在全國年度排名中前進了14名,那些“硬著頭皮”去做的事,最終被轉化成了榜單上的喜人成績。“有句話叫‘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如果真想做一件事的話,我會先説服自己,然後把它做到最好,不管有什麼困難。”

 

【台灣同學錄】陳羿名:從寶島台灣深入到齊魯大地,我與祖國同呼吸

 

陳羿名參加“首都之窗”訪談節目。 (陳羿名供圖,中國台灣網 發)

 

有了過往成功的“加持”,陳羿名把積累下來的經驗應用到了更廣闊的齊魯大地。

 

今年,陳羿名來到了山東省聊城市陽谷縣僑潤街道,紮根基層,幫助當地政府解決光伏發電剩餘的問題。

 

下田野,挨家挨戶地走訪調查,傾聽居民面臨的實際困難,再將訴求變為方案,隨著實踐的深入,陳羿名與團隊成員愈發覺得肩上的擔子重了起來。“他們都很真誠,也很熱情,看著他們的眼神,我意識到我們要真正幫他們解決問題。”

 

在政府、居民、實踐小隊的共同努力下,一份因地制宜、可行的余電解決方案迅速形成,正在政府的推動下落地開花。

 

總結在大陸讀書的兩年生活,陳羿名覺得自己收穫了心態上的成熟,“開始時也怕被落下,但後來意識到追求樣樣都好不現實。現在的我,不會虛高預期,只想踏實做事。”陳羿名説道。

 

“兩年間我走過了大陸的12個省市,算下來,平均每兩個月就會有一次‘在路上’。”隨著一座座城市地圖被點亮,在他心中,自己與這片土地的聯接也更加緊密。(完)

標簽:臺生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