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年的政變之痛與200年的霸權之罪

50年前的9月11日,同樣有一個對美洲地區影響深遠的大事件。那一天,智利軍事強人皮諾切特在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支持下轟炸總統府,當選三年的左翼總統阿連德被迫自殺,之後皮諾切特取締左翼政黨、解散國會、建立軍政府,智利進入了長達17年的軍事獨裁統治時期。

 

50年過去了,“9·11政變”給智利社會留下的歷史傷疤仍未癒合。據報道,智利總統博里奇今年發起大規模紀念活動,以緬懷在政變中遇難的前總統阿連德及眾多民眾,同時揭露美國干預智利政局和推動“9·11政變”的真相。事實上,在自1823年“門羅主義”提出以來的200年中,美國對拉美“後院”的軍事干預和經濟掠奪未曾停息,拉美國家對美國“帝國強權”的持續抗爭也從未中斷。

 

1973年智利政變的持久悲劇

 

1970年9月4日,左翼政治家薩爾瓦多·阿連德通過民主選舉贏得智利總統大選。由於阿連德推行惠及底層民眾的社會主義政策,試圖解決貧富差距、教育公平、醫療健康和土地改革等問題,觸動了美國敏感的冷戰神經。在選舉結果公佈後,美國政府認為阿連德上臺將削弱美國在西半球的地位和影響,危及霸權利益,隨即開始密謀顛覆行動,以遏制由此可能引發的拉美左翼執政“多米諾骨牌效應”。

 

1970年11月4日,阿連德正式就任總統後,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松親自敲定對智利“隱蔽行動”的實施方案,最終確定以美國中央情報局為實施主體,綜合採用輿論宣傳、經濟制裁、政治施壓和軍事干預的“四位一體”方案。在宣傳方面,中央情報局對歐洲和拉美的相關媒體發動污名化阿連德的輿論宣傳,渲染“人民團結陣線”政府的內部矛盾,刻意散播並誇大蘇聯和古巴向阿連德提供支持,旨在混淆視聽,掩蓋美國的顛覆活動。在經濟方面,美國利用智利經貿結構對美國的高度依賴對智利施壓,阻止世界銀行、美洲開發銀行等金融機構向智利提供援助、發放貸款,拒絕智利債務重組的要求。在政治方面,美國向智利基督教民主黨、民族黨、民主激進黨等反對黨派提供秘密資金支持,扶持反對勢力的對抗性政治活動,並通過秘密資助工會瓦解左翼政黨聯盟。在軍事方面,美國派軍事代表團參加智利空軍的週年慶典,向智利軍方派出大量軍事顧問,開展拉攏和策反行動,離間軍方與阿連德的關係。

 

隨著時間的推移,美國針對阿連德政府的隱蔽行動效果日益顯現。在中央情報局的策動下,1972年4月6日,激進左派黨宣佈退出左翼政府聯盟,動搖了阿連德政府的基礎。在美國的支持下,反對黨操控智利大學生聯合會和工會聯盟選舉,組織實施抗議阿連德政府的遊行示威運動。同時,自1972年9月開始,美國國防部與中央情報局數次與智利右翼將軍皮諾切特舉行秘密會談,支持其發動政變。在美國隱蔽行動的推動下,罷工和抗議活動此起彼伏,智利局勢處於持續動蕩之中。1973年9月11日,智利軍方發表聲明要求阿連德辭職,並佔領了機場、港口等交通要塞。在阿連德拒絕辭職後,皮諾切特指揮智利軍隊包圍並轟炸總統府,並通過軍事政變上臺。可見,美國是引發智利“9·11政變”的幕後推手。

 

1973年政變之前,智利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憲政民主國家之一。“9·11政變”導致智利國會解散、憲法中止、法治失范,對智利和整個拉丁美洲産生了深遠影響。皮諾切特軍政府執政後,發起對持有不同政見者的殘酷迫害行動,數以萬計的反對派和異見人士遭遇酷刑、處決和失蹤,至今仍有1469名受害者失蹤。“9·11政變”給智利歷史留下了持久的傷疤,引發了人們對政治穩定性的擔憂,加劇了左右翼政治分裂。民選政府被廢黜也激發了整個拉丁美洲的軍事接管風潮,到1976年底,拉美超過80%的人口都處於右翼軍事獨裁政府的統治之下。

 

“門羅主義”難掩霸權本質

 

自“門羅主義”問世以來,美國一直將拉丁美洲視為自家的“地緣後院”和戰略屏障。“門羅主義”最早于1823年由時任美國總統的門羅提出,宣稱“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實則是將拉美視為美國的“天然附屬物”,通過強權干涉、軍事顛覆和威逼利誘等手段,迫使拉美國家按美國意志行事。“門羅主義”提出200年來,美國以“美洲之名”行“霸權之實”,攫取拉美自然資源,破壞拉美國家經濟,干涉拉美國家內政,導致拉美國家經濟衰退、社會動蕩、不平等加劇。

 

從歷史上看,美國的發家史也是拉美國家的血淚史和抗爭史。19世紀中期,以“天定命運論”為特徵的擴張主義思潮在美國蔓延,推動美國實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領土擴張行動。1845年,美國與得克薩斯簽訂合併條約,正式吞併原屬於墨西哥的得克薩斯。1848年,美國又通過與墨西哥的戰爭,僅以1500萬美元的價格就攫取墨西哥將近一半的領土。在“天定命運論”的指引下,美國完成了從東海岸到西海岸的大陸擴張,而“門羅主義”則為美國防止英國等歐洲列強的介入做好了鋪墊。

 

欲行干涉,何患無辭!1904年12月,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國情咨文中稱:“長期的過失或虛弱無能,造成文明社會聯繫全面鬆弛。在美洲,最終可能需要某個文明國家出面干涉;而在西半球,美國為了奉行門羅主義,不得不行使國際警察的權力。”西奧多·羅斯福對“門羅主義”的“闡釋”,成為美國推行“大棒政策”的依據。按照這一自編的理論,美國可以肆無忌憚地對任何拉美國家進行武裝干涉,充當整個西半球的“憲兵”。此時,“門羅主義”成為美國推行帝國主義政策的思想基石和外交工具。據統計,自1898年至1932年間,美國對中美洲和加勒比地區10個國家的干涉就達34次之多。除了揮舞“大棒”之外,美國還通過“金元外交”對拉美國家輸出資本,逐步控制拉美各國的經濟命脈。

 

哈佛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在1898年至1994年不到一百年的時間裏,美國政府在拉美地區成功策劃和實施了至少41次政變,相當於每28個月就有一次。這41次政變中,有17次是美國通過軍事行動進行直接干預,另外24次是通過隱蔽行動進行間接干預。值得注意的是,這41次政變還不包括美國失敗的干預行動,最臭名昭著的是1961年的古巴“豬灣入侵”事件。德國歷史學家斯特凡·林克在其專著《拉美與美國:殖民時期至今的歷史糾葛》中認為,從殖民時期至21世紀初,美拉之間的關係在本質上是一種“帝國結構”,在特定的歷史階段美國對拉美戰略的“帝國主義”色彩尤為突出。

 

拉美國家團結自強邁出新步伐

 

進入21世紀後,在拉美第一波左翼執政“粉紅浪潮”的催化下,拉美國家的聯合自主意識日趨增強。由於不滿美國對美洲國家組織的操控,拉美各國于2011年創建了將美國排除在外的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這一機構的成立預示著拉美國家的對外政策不再唯美國馬首是瞻,美拉關係發生根本性變化。

 

隨著左翼力量2022年在拉美多國接連上臺執政,左翼力量在整個拉美地區正佔據絕對優勢。鋻於拉美左翼浪潮的興起,美國試圖把“門羅主義”換新裝的拙劣圖謀遭遇重挫。2022年6月,在美國主辦的第九屆美洲峰會上,美國試圖借主場優勢重塑自身在美洲的領導地位。然而,因美國拒絕邀請古巴、委內瑞拉和尼加拉瓜三國領導人參會,峰會遭到拉美多國領導人的公開抵制。處於尷尬境地的拜登政府被迫認識到:美國“後院”的“風向”變了。

 

拉美國家在尋求團結自強的道路上正不斷邁出新步伐。今年1月,拉美和加勒比國家共同體第七屆峰會通過《布宜諾斯艾利斯宣言》,指出拉共體成員國承諾在尊重“政治、經濟、社會及文化多樣性的基礎上加強團結,堅定推進一體化進程”,並明確表示反對影響拉美和加勒比國家的任何“單邊行為”。今年5月,南美國家領導人會議在巴西舉行,就如何加強區域合作、推進南美一體化交換意見並達成《巴西利亞共識》,指出南美國家領導人將“法治價值、體制穩定、主權和不干涉內政”作為地區進步的基本原則,展現出強烈的獨立自主意志。巴西總統盧拉在會上不僅提出創建共同貨幣、擺脫對美元體系依賴的建議,還表示美國對委內瑞拉實施制裁是美國的錯,“美國進行了極其誇張的封鎖,這比戰爭更糟糕”。

 

如今,在“玻利瓦爾主義”的旗幟下,拉美地區正發生歷史性巨變和此起彼伏的反美運動,使美國無法在西半球予取予求,隨意推行其霸權政策。

 

作者:崔守軍(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國際發展研究所所長)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