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青“Young”】在大陸學醫、行醫的臺青李胤志:用心溝通,讓每位患者看到光明

從患者到醫者,從視網膜組醫生到近視手術醫生,李胤志説他的職業理想從未改變——要讓“患者看到光明。”

 

【臺青“Young”】在大陸學醫、行醫的臺青李胤志:用心溝通,讓每位患者看到光明

 

李胤志參加杭州眼科會。(中國台灣網 發)

 

一張小墊板上的北京市地圖,構成了李胤志對大陸的早期印象。在地圖上的諸多地標中,“北京大學”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時我剛上小學,聽説北京大學是非常好的學校,之後我心裏就一直留有這個印象,對它很嚮往。” 

 

2010年起,大陸普通高校開始依據學測成績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也正是這一年,李胤志憑藉出色的成績和表現被北京大學醫學部錄取。“我剛來北京時,誰都不認識,所以心裏還是蠻忐忑的,擔心不能適應這邊的生活……後來慢慢地認識了很多好朋友,在北大也順利度過本科和碩士階段。”

 

暑假時,李胤志在台灣的眼科診所做近視手術。“當時醫生和我聊了很久,他問我的學校和專業,問我以後是不是要當醫生,得知他也在北京讀過書,我們越聊越開心。”

 

看到眼前的世界從模糊變得清晰,李胤志激動的心情難以描述,他意識到這就是自己想要從事的職業——當一名優秀的眼科醫生。

 

“我會想辦法參加各種關於眼科的學術會議,實習的三年時間裏,我在內、外、婦、兒等科室都輪換過,因為很多眼部疾病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通過)了解這些病症,可以更好地幫我診斷眼科疾病。”

 

【臺青“Young”】在大陸學醫、行醫的臺青李胤志:用心溝通,讓每位患者看到光明

 

李胤志醫生給患者做檢查。(中國台灣網 常凱特 攝)

 

成為住院醫生後,李胤志開始一邊出門診,一邊做科研,專攻眼底病、視網膜領域,忙碌似乎成了一種常態。“每天上午門診,下午手術,晚上值班,還要抽空去看實驗室裏的兔子們。”

 

李胤志慢慢發現,當前的一切並非是自己追求的理想狀態。“需要做視網膜手術的病人通常病情很重,手術的目的是防止繼續惡化,術後視力往往不會有大幅度的改善。”

 

讓病人“看清楚”是李胤志心中不變的夢,“我永遠忘不了我當時做完近視手術,忽然看清楚世界的那種感覺,我希望我的病人也能看清世界,看到光明。”2020年,李胤志來到北京星創視界眼科醫院,開始轉戰近視手術領域。

 

“我發現近視手術的設備操作、前沿理論、近視控制方案等對於一個專業眼科醫生來説難度並不大。作為視網膜組的醫生,我能更好地把握患者的眼底情況,倘若眼底不健康,可以先治療眼底疾病,再進行近視手術。”

 

李胤志曾收治過一位美國患者,患者長期戴隱形眼鏡且眼睛非常敏感,加之鼻梁較高,器械操作的空間變小了,手術的難度直線升級。“術後他説眼睛特別痛,我檢查後發現他的角膜周邊起了一圈‘白環’。”

 

這突然出現的‘白環’也讓李胤志感到困惑。

 

按理來説,經過縝密細緻的術前檢查,制定完備的手術方案,整個手術過程也都準確無誤,不應該出現這種狀況。“患者説他非常緊張,這是他第一次在中國看病、做手術。我就一邊安撫、一邊用藥,果然,後面‘白環’慢慢地消失了,我查了文獻,發現這‘白環’是自身免疫性的炎症反應,屬於無菌性炎症。” 

 

“這名患者的雙眼視力最後恢復到1.2,效果非常好。”看到患者臉上欣喜的笑容,李胤志自己也收穫了滿滿的成就感。

 

“溝通”是李胤志常提到的一個詞,面對患者的各種擔憂和疑慮,他總是很溫柔地給予回應。 “眼睛每個人只有一雙,任何失誤都是患者不能承受的,所以術前的溝通一定是要特別充分。在制定手術方案時,我會考慮到年齡、職業、用眼習慣和需求等因素,每位病人的手術方案都不一樣。”

 

正是因為自己有過做近視手術的經歷,李胤志深知患者最需要的是什麼。 “我在患者進手術室後會放音樂,幫助他放鬆。有些患者特別緊張,眼球會因緊張而震顫,我會講解手術的安全性,幫助做心理建設。”

 

【臺青“Young”】在大陸學醫、行醫的臺青李胤志:用心溝通,讓每位患者看到光明

 

李胤志生活照。(中國台灣網 發)

 

“我認為這些溝通和交流都是很有必要的,為的是給患者帶來更好的服務與體驗。”李胤志説道,“近視手術在眼科手術中的級別是最高的,不是因為它難操作,而是因為能做近視手術的患者眼睛都是健康的,所以手術做完後,一定要保證患者看得非常清楚……所以我也會勸退那些不適合做手術,或者有不切實際的期望的患者,這也是對患者的一種負責。”

 

“我希望依託互聯網,在未來可以發展出一種平臺或模式,搭建患者與醫生之間溝通的橋梁,將更多更好的醫療資源帶給各地的患者,醫生可以飛往患者所在的城市,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做上手術或者看上病。”(完)

標簽:臺生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