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台灣網絡報告》:網絡新聞使用率明顯提高

2023年《台灣網絡報告》:網絡新聞使用率明顯提高

 

作者  任冬梅 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副研究員

 

“財團法人台灣網絡信息中心(TWNIC) ”,簡稱臺網中心、TWNIC,是隸屬臺“數位發展部”的“網路資訊中心”,1999年12月29日由臺“交通部電信總局”與“台灣電腦學會”共同捐助成立,掌管台灣網域名稱、域名解析、IP地址發放管理等,每年均會針對台灣地區網絡使用情況公佈調查報告。“台灣網絡信息中心(TWNIC) ”公佈的2023年《台灣網絡報告》顯示,通過各種網絡渠道獲取新聞的民眾達50.94%,已超越傳統媒體(45.96%)。

 

調查結果顯示,2023年台灣個人上網率為84.67%,較去年略高。觀看免費影音、買東西與移動支付是台灣民眾三大使用率最高的網絡應用服務。2023年實時通訊軟體及社交媒體的整體使用率分別為83.40%與71.12%,LINE與臉書仍是使用率最高者。針對聊天機器人、ChatGPT、加密貨幣等新興科技,台灣民眾尚存在疑慮,採悲觀觀望者比例最高,達32.27%。目前完全沒有使用過數字語音助理和ChatGPT 的民眾比例仍逾半數,凸顯台灣在推行新興科技使用仍有很大的著力空間。

 

報告顯示,傳統新聞媒體中的電視仍是民眾獲得新聞的首要來源,獨佔42.20%。但若將所有通過網絡渠道獲取新聞的人數加總,整體已經超越傳統媒體,包括搜索引擎或新聞入口網站(16.57%)、社交媒體(11.85%)、新聞媒體網站或APP(8.14%)、即時通訊軟體(7.35%)、YouTube(7.03%)等網絡渠道總體達50.94%,而傳統媒體中的“紙本報紙或雜誌”僅為3.45%,廣播為0.31%。其中值得特別關注的是,傳統新聞媒體所經營的網站或APP,及網絡原生新聞媒體使用率明顯提高,大幅上升到8.14%,超越實時通訊與YouTube。但新聞分享的集體行為加上演算法,將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數字平臺上新聞呈現的風貌。統計顯示,台灣地區上網者中40.46%在過去一個月有在社交媒體、實時通訊軟體分享新聞的經驗。

 

辨識新聞真假是新聞分享的重點。但調查發現,台灣民眾對於自己查證新聞真假的能力,有信心者佔40.94%,低於沒有信心者的48.3%。兩者差距拉大,顯示民眾對自己查證新聞真假能力信心下降。同時,民眾也對社交媒體的信息品質不具信心,69.55%社交媒體用戶同意“社交媒體上的信息不太可信”的敘述。超過80%民眾認為大型網絡平臺與當局皆應該建立規章制度來管制不實信息。為了對抗不實信息,一些如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平臺已開始標示有問題的信息,稱為flagging。但民眾多未注意到,47.07%社交媒體用戶表示從未在平臺上見過不實信息的警示機制。調查進一步發現,20.17%民眾在網絡上接觸到假新聞、假信息、不實信息時,願意主動採取更正行為,顯示民眾在線更正行為逐漸萌芽。詐騙風險方面,67.68% 民眾近三個月內從各式渠道,包含:電話、信息、在線廣告、網絡購物等遭遇過詐騙信息,3.71%民眾因此受騙。雖然民眾普遍有信心可以辨別詐騙手法,但仍有11.57%民眾沒信心處理詐騙,顯示相關政策應加強防詐騙倡導並加強防護措施,以提升民眾防詐的能量。當前整個社會已經網絡化,從個人生態到家庭、工作場所到全球,網絡直接介入個體生命經驗中。調查結果可看到台灣社會對應付網絡不實、詐騙信息的信心不足,也感到焦慮,擔心成為網絡受害者。

 

台灣民眾在網絡應用服務的使用與2022年的調查結果接近,最大宗仍以影音娛樂應用為主,如觀看免費影音娛樂(72.36%),其次為電子商務應用,如網絡購物(50.76%)。但值得注意的是,網絡金融服務尤其是移動支付使用躍升至使用率第三高項目,且已增至36.58%,顯示台灣地區的移動支付正迅猛增長並還有較大成長空間。在社交媒體方面,依然由臉書擁有最高的市場佔有率,達47.27%;但比對2022年數據,已出現部分用戶將主要社交平臺逐漸轉往Instagram與TikTok的趨勢。台灣地區,觀看免費影音最大的渠道為YouTube,但目前YouTube 影音生産與製作已進入了飽和與轉型的階段。成熟的YouTuber團隊需要高資本密集投入人力與設備,也與Netflix、Disney+等在線串流平臺形成主要競爭對手,可以預期未來影音內容生産製作將更加精緻且娛樂化。此外,以YouTube 平臺為主要場域的在線直播,靠陪伴與互動建立起高黏著度情感社交,須注意高情緒化的風險,容易導致意見表達呈現極化、對立的情況出現。

 

由於手機這類個人移動裝置的普及,已造成信息傳播“個人化”逐漸增強的問題。台灣民眾在移動裝置與社交媒體上,可能不再共享一個信息宇宙。此外,還需要進一步注意個人化信息傳播的“碎裂化”,當用戶的觀看行動是切割碎裂的,不斷在各種行動轉換間開啟關閉,那麼對於一個事件的完整理解就可能很難形成。而這樣的趨勢,無疑會深刻影響台灣民眾的日常生活,乃至整個社會的輿論傳播、觀念建構與認知塑造。

 

華夏經緯網專稿 如需轉載請註明來源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