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年,這些創新成就熠熠生輝
編輯: 王瑞穎 | 時間: 2023-12-26 11:41:28 | 來源: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3年,對中國的創新事業而言,又是非凡的一年。
這一年,“奮鬥者”號完成國際首次環大洋洲載人深潛科考任務,大飛機C919完成首次商業載客飛行,全球首臺16兆瓦海上風電機組並網發電,自主三代核電技術“華龍一號”全球首堆示範工程通過竣工驗收,國産大型郵輪製造摘取了造船業的“第三顆明珠”,全球首顆憶阻器存算一體晶片誕生……今年以來,一系列新發明、新技術、新産品、新裝備成為産業升級、結構優化的重要驅動力量,科技創新持續賦能高品質發展。
豐富的創新成果背後是強勁的創新能力,此二者離不開良好的創新生態。這些熠熠生輝的創新成就表明,中國的科技實力正從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點的突破邁向系統能力提升。伴隨著加快實現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的步伐,強國夢想必將更好地照進現實。
創新成果令人振奮
這一年,中國的創新成果令人振奮。
中國空間站,神舟十七號與神舟十六號兩個乘組在中國空間站勝利“會師”。這是在中國首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實現中華民族千年飛天夢20週年之際,第一批、第二批和第三批中國航天員首次在中國空間站同框……
江西萬安,自主育種研發的油菜新品種“中油早1號”,油菜籽畝産達到175.7公斤——中國農科院油料所團隊6年持續耕耘,創造了新的高産紀錄。
安徽合肥,“人造太陽”全超導托卡馬克核聚變實驗裝置(EAST),成功實現穩態高約束模式等離子體運行403秒——中國科學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等離子體物理研究所EAST大科學團隊聚力攻關,迎來重大突破。
從頭頂的星辰到腳下的大地,從廣袤的宇宙到幽微的粒子,2023年,中國不斷取得重大原創性科技成果。
順利起飛、平穩落地、跨過水門……5月28日,中國自主研發的大型客機C919成功完成首次商業載客飛行。在民用航空領域,大型客機被譽為“現代製造業的明珠”。其製造能力直接反映一個國家的工業水準。C919的一飛沖天讓中國人的“大飛機夢”成為現實。
為助力“雙碳”目標實現,6月1日,中國首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示範工程項目在南海東部海域正式投用,開始規模化向海底地層注入伴隨海上石油開採産生的二氧化碳。該項目填補了中國海上二氧化碳封存技術的空白。
“中國芯”也在技術上取得了突破。9月,一篇在國際學術期刊在線發表的文章介紹了清華大學積體電路學院吳華強教授、高濱副教授團隊的最新研究成果——基於存算一體計算範式研製出的全球首顆全系統集成、支持高效片上學習(機器學習能在硬體端直接完成)的憶阻器存算一體晶片。該晶片展現出卓越的能效優勢,具有滿足人工智能時代高算力需求的潛力。
9月27日,被稱為“千眼天珠”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空間環境地基綜合監測網”(子午工程二期)標誌性設備之一——圓環陣太陽射電成像望遠鏡(以下簡稱圓環陣)順利通過工藝測試,正式建成。圓環陣不但能監測太陽的各種爆發活動,還能監測太陽風暴進入行星際的過程。這對於理解太陽爆發機制和日地傳播規律、預測太陽活動對地球的影響有重要作用。
隨著綠色動力關鍵技術不斷取得新突破,長江黃金水道中的船舶也用上了“新能源”。10月11日,隨著“啟航”聲響徹江面,中國首艘氫燃料電池動力示範船“三峽氫舟1”號在長江三峽起始點湖北宜昌首航,實現了氫燃料電池技術在中國內河船舶應用的“零的突破”,開啟了長江航運的氫能時代。
2023年,中國新能源車産業發展迅猛。11月24日,比亞迪公司宣佈第600萬輛新能源汽車下線。第一個“100萬輛”用時13年,第六個“100萬輛”僅用時3個多月。今年上半年,中國的汽車出口已經超過日本,躍居世界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表現尤為亮眼。
2023年,中國長征系列運載火箭也迎來第500次發射。12月10日,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使用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成功將遙感三十九號衛星發射升空。自1970年長征一號運載火箭發射東方紅一號衛星至今,中國航天用53年的歷程完成了“從0到500”的突破。其中,長征火箭第1個百次發射用了37年,第5個百次僅用了2年,不斷刷新中國航天新紀錄。
2023年,中國還摘取了造船業的“第三顆明珠”。總噸位13.55萬噸,長323.6米,寬37.2米,最大高度72.2米;全船搭載107個系統、5.5萬個設備,包含2500萬個零部件,完工敷設4750公里電纜……11月4日,中國首艘國産大型郵輪“愛達·魔都號”正式命名交付。
中國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幹通路也在2023年開通。11月13日,清華大學宣佈全球首條1.2T(傳輸速率為每秒1200G比特)超高速下一代互聯網主幹通路正式開通。該通路的整體技術水準不僅全球領先,且實現了系統軟、硬體設備的全部國産和自主可控。它的建成,意味著中國互聯網主幹通路技術達到T比特級的門檻。
創新能力穩步提升
2023年,中國創新能力繼續穩步提升。
今年以來,中國瞄準關鍵核心技術進行攻關,著力提升科技前沿領域原始創新能力,不斷取得新突破,為持續增強産業鏈供應鏈韌性夯實了基礎。隨著高水準科技自立自強紮實推進,部分領域關鍵核心技術實現突破和産業化,科技創新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提升。
國家創新指數是反映國家綜合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11月21日,由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發佈的《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22—2023》顯示,全球創新格局保持亞美歐三足鼎立態勢,科技創新中心東移趨勢更加顯著,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第十位,向創新型國家前列進一步邁進。
《國家創新指數報告》選取與中國具有可比性的40個國家(其研發投入總和佔全球95%以上,GDP之和佔世界85%以上)作為評價對象,從創新資源、知識創造、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5個維度構建了評價指標體系,使用權威的國際組織和國家官方統計調查數據,客觀研判中國在國際科技創新格局中的地位,全面反映中國科技創新投入、産出和支撐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結果顯示,2023年,中國國家創新指數綜合排名世界第十位,較上期提升3位,是唯一進入前15位的發展中國家。國家創新能力取得了顯著進步,從2000年的第三十八位快速提升至2011年的第二十位,隨後穩步上升至第十位。
從國家創新指數5個分指數來看,中國在各個維度均有不俗表現。尤其是在“知識創造”上表現突出,得分83.7分,排名第三位。
創新生態持續優化
2023年是中國創新生態持續優化的一年。
多項政策相繼出臺,營造出良好創新生態:青年科技人才發展有了支撐“硬舉措”,科研“她力量”迎來更公平的成長環境,企業稅惠“大禮包”提質升檔助力科技創新……全社會支持創新、投入創新、參與創新、推動創新的熱情高漲。
隨著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科技創新持續賦能實體經濟,新産業新動能不斷發展壯大,對經濟增長的帶動作用提升。
一方面,一批産業鏈條長、技術含量高、帶動能力強的行業加快發展。1—10月份,汽車製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製造業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1.3%、13.6%。邊緣計算、工業大數據、通用人工智能等關鍵技術研發和産業化方興未艾,推動服務業和製造業加速融合發展,工業互聯網網絡平臺核心産業規模超過1.2萬億元,建成數字化車間和智慧工廠近8000個。
另一方面,新模式、新業態持續活躍,引領帶動力凸顯。今年以來,電信廣播電視及衛星傳輸服務、互聯網軟體及信息技術服務等文化相關行業的商務活動指數一直處於高景氣區間。
今年以來,各地著力突破科技成果轉化的市場化中斷點、利益共享痛點與産業化堵點。1—10月,高技術服務業中,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業、專業技術服務業投資分別增長37.3%、29.1%。提升科技成果從“書架”到“貨架”的轉化速度,以效率變革、動力變革促進品質變革,我們就能不斷突破高品質發展的卡點瓶頸,更好解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
企業是科技創新的主體。挖掘創新的潛力與活力,重點在企業。2023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的意見》發佈,明確支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國家發展改革委等部門出臺促進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舉措,支持民營企業參與重大科技攻關;國務院國資委推動中央企業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一系列政策舉措同向發力、落地生根,企業創新活力得到進一步激發。隨著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不斷強化,“創新之花”將更好結出“發展之果”,科技創新將持續賦能高品質發展。(楊俊峰)
相關新聞
- 2023-12-08上海封面,中國力量——從國際頂刊成果看中國創新
- 2023-12-04長三角一體化這五年:勇當科技和産業創新先鋒
- 2023-11-22中國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至第10位
- 2023-10-12提速10倍!華為發佈全球首個全系列5.5G解決方案
新聞推薦
- 多維度數據見證變化 中國經濟展現強大韌性和內生動力2025-01-10
- 災難無情,同胞有愛!這一刻,14億中華兒女的心始終相連2025-01-10
- 瀋陽市舉辦在沈臺港澳同胞迎新春聯誼活動2025-01-10
- 福建2024年一審審結涉外、涉港澳僑案件3419件 辦結涉臺案件1072件2025-01-10
- 大陸市場紅利助力首家兩岸合資壽險公司20年來業績斐然2025-01-10
- “蛇”來運轉·杭臺兩岸年貨節盛大啟幕2025-0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