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國式現代化的光榮遠征,台灣同胞不缺席
從送貨員幹起,一路打拼,臺商韓螢煥紮根大陸三十余載,事業越幹越大。他擔任董事長的廈門東亞機械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近期動工建設新廠區,前期投資逾7億元、建築面積近32萬平方米,投産後預計年産值可達50億元。
“要做百年企業。”韓螢煥説,“行進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我們對未來信心十足。”
中共二十大擘畫了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吹響了奮進新征程的時代號角。今年全國兩會上,“中國式現代化”是高頻熱詞,會外廣大臺胞臺企亦高度關注。這充滿光榮和夢想的遠征中,中華兒女意氣風發,越來越多台灣同胞積極匯入前進的洪流,兩岸中國人攜手共謀發展、共擔使命、共享成果、共創未來。
2月4日兩岸同胞在廈門鬧元宵。新華社記者 付敏 攝
“實實在在的廣闊機遇”
“中國式現代化對廣大臺商來説不是空洞的概念,是實實在在的廣闊機遇。”全國臺企聯會長李政宏表示,區域經濟協同發展、新型城鎮化、城鄉一體化、鄉村振興等等,都有著臺企臺胞創業發展的廣闊舞臺。
“對老百姓來説,中國式現代化就是日子越過越紅火。”台灣省全國人大代表陳貴靜是生活在大陸的第三代臺胞,在四川省彭州市白鹿鎮白鹿頂村擔任村支書。從辭去外地工作回村那刻起,她就一門心思帶領鄉親謀發展,讓村莊更美、生活更“巴適”。
推動臺企落戶、引進台灣種苗、邀請台灣專家教授茶餅製作和茶園管理……兩岸交流合作為白鹿頂村經濟發展注入活力,村民人均收入由十幾年前的4000元增長到近3萬元。
“合作共贏,利在兩岸。”陳貴靜説,大陸廣大農村充滿生機,臺胞臺企可以充分發揮在精緻農業、鄉村旅遊方面的優勢,參與鄉村振興,推動實現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為臺胞紮根大陸、建功立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兩岸同胞攜手,前途海闊天空。”
2018年以來,大陸出臺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31條措施”“26條措施”,助力臺胞臺企發展的“11條措施”,以及“農林22條措施”和擴大開放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設個體工商戶等政策,助力臺胞臺企分享大陸發展機遇、享受同等待遇,臺胞臺企在大陸發展條件更好、環境更佳。
“中國式現代化前景令人振奮,台灣同胞要共襄盛舉、共享榮耀。”台灣省籍全國政協委員江爾雄説,大陸經濟長期向好,物質基礎雄厚,人力資源豐厚,市場空間廣闊,發展韌性強大,社會大局穩定,有能力有條件更有意願為臺胞在大陸發展創造更多機遇。
“台灣深度參與大陸現代化建設,早已是既成事實。過去40年赴大陸投資的臺商,從傳統製造到高科技産業都能與時俱進,創造出兩岸共榮大局。”台灣《中國時報》社論認為,“中國式現代化”願景,將為台灣參與大陸現代化過程提供舞臺。
台灣規劃師李佩珍(右二)在廈門市海滄區東孚街道赤土社與村民聊天。新華社記者 周義 攝
“為中國式現代化作貢獻,也成就著自己”
來自台灣南投的林大毅1997年被派來大陸工作,輾轉廈門、青島、深圳等地,後在江蘇昆山定居,追隨而來的兒女也在大陸找到心儀的“另一半”。在大陸安居樂業的親身經歷,讓林大毅對中國式現代化感觸頗深。
林大毅現任環旭電子昆山廠環鴻電子法人代表,兒子在中科泓泰擔任部門經理,女兒是仁寶電腦的工程師,三家公司都是深度參與兩岸産業鏈、供應鏈配套協作的企業。“作為臺胞,我們一家在各自崗位上為中國式現代化作貢獻,也成就著自己。”
大陸發展進步特別是經濟、科技實力等持續增強,為兩岸交流互補、合作共贏不斷注入強勁動能。越來越多臺胞登陸發展,腳步從東部邁向中西部,從城市延伸到鄉村,從寫字樓深入到社區,從求學工作拓展到參與社會治理。他們把智慧和力量匯入兩岸融合發展潮流,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添磚加瓦。
修復有著厚重歷史底蘊的古厝、深度挖掘各地風土人情、開設“鄉愁博物館”……台灣規劃師李佩珍帶領團隊紮根田野村舍間,參與廈門海滄青礁村改造工作。如今,青礁已變身環境優美的閩臺生態文化村,遊人絡繹不絕。
臺青林書任在北京大學獲得博士學位後,深入四川大涼山區,建設2.5萬畝高標準油橄欖産業基地,帶動6000余戶農民脫貧奔小康,還組織北大校友走進山鄉開展公益助學。
杭州愛爾堡教育諮詢有限公司董事長林佳燕和廣西師範大學教師王孟筠,分別投身大陸幼教和高教事業,取得優異成績,為促進兩岸交流融合作出積極貢獻,榮獲全國三八紅旗手稱號。
“90後”台灣女孩簡敏安通過社區工作者招錄考試成為街道社工,能講一口流利上海話,為居民提供週到細緻的社區服務,街坊們親切地稱她“好囡囡”。
“臺胞到大陸築夢圓夢已蔚為潮流,各領域都能看見他們的風采。”台灣省籍全國政協委員林敏潔説,兩岸融合發展不斷深化,越來越多臺胞在大陸創造出多彩的新天地,用自己的奮鬥參與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一道跨越海峽的美麗風景線。
2021年12月10日,第十九屆海峽青年論壇在福建廈門舉行,主題為“青春交響 共譜復興”。新華社記者 林善傳 攝
“民族復興路上臺胞不應也不會缺席”
廣東清遠蓮花村探索建設粵臺兩岸農民合作社,當地農戶以土地、勞動力、資産作價入股,台灣農民以種苗、肥料、知識産權入股。這種合作新模式讓女承父業的青年臺農于子涵深感兩岸融合發展的巨大潛力。
“有交流,有討論,有研究,才會有進步,合作社很好地把兩岸優勢結合起來,對有技術又苦於島內市場小、土地少的廣大臺農是福音。”于子涵説,期待更多志同道合的台灣青年到大陸發展,同享中國式現代化的機遇與榮光。
作為最早一批到大陸創業的臺商,韓螢煥帶領企業不斷自主研發,努力解決行業內“卡脖子”難題,企業不斷做大做強。1997年,東亞機械營業額逾4000萬元,如今公司年營業額近10億元。“我們的獲得感、融入感、成就感不斷增強,這將轉化為繼續貢獻中國式現代化的動力和信心。”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臺聯副會長楊毅周説,中國式現代化是系統工程,是前無古人的開創性事業。實踐證明,中國式現代化走得通、行得穩,是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唯一正確道路。通過中國式現代化,兩岸同胞聯繫將更緊密,命運共同體將更牢靠,為祖國統一奠定堅實基礎。
去年底廈門臺商協會換屆,韓螢煥成為新任會長。“我們早已融入這片家園,不分彼此。”他説,自己常和台灣青年講述在大陸的創業史,鼓勵他們循著祖輩父輩的腳步而來,“淺淺海峽怎麼擋得住血脈之情和無限美好的未來?”
李政宏説,臺企發展得益於大陸持續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誠意善意。臺企聯將團結臺商臺企支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與大陸同胞攜手並進,為實現祖國完全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不懈努力。
“中國式現代化是兩岸共同的現代化,民族復興路上臺胞不應也不會缺席。”全國人大代表、全國臺聯副會長陳雲英説,“兩岸同胞同心同行,定能實現祖國統一、民族復興的夢想。”(記者:劉歡、許雪毅、劉巍巍、洪澤華、余裏、尚昊)